鐵馬金戈

第1122章血染晉察冀(1/4)

    在保定市阜平縣的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內,陳列著一份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軍區團職以上幹部烈士名單,名單上共有357人,其中99%以上都是共產黨員。

    這份名單,見證了在華北敵後戰場上,先烈們不畏強暴、英勇抗敵,付出了怎樣巨大的犧牲。

    這份名單,也見證了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人怎樣勇敢戰鬥在拯救民族危亡的最前線,支撐起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陳列的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軍區團職以上幹部烈士名單,這份名單上共有357人八路軍軍官,其中99%以上都是共產黨員。

    “這份名單出自原北京軍區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編纂的《晉察冀軍區抗日戰爭史》。”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講解部主任周慧敏說。

    她說:八年時間共犧牲357位團職以上幹部——意味著平均每8天就有一位團職以上幹部犧牲。如此慘烈的犧牲確實令人震撼。

    為什麽犧牲人數如此之多?

    “晉察冀邊區處於華北抗戰的最前沿,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敵後創建的第一個根據地。日偽軍將晉察冀邊區視為‘共軍的巢穴’,從其創建伊始就被反複圍攻與掃蕩。”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專家組顧問、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員謝忠厚說。

    敵後戰場的開辟,牽製、消耗了大量日軍,特別是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敵後根據地成為抗戰主戰場,抗日軍民在敵後戰場與侵略者浴血奮戰,英勇抗敵,付出了巨大犧牲。

    從這份名單所列的時間上,我們讀懂了真正的殊死戰鬥——汪乃榮,冀中騎兵第2團政委,1942年5月犧牲於深縣(今深州市)馬口村。

    袁心純,冀中第九軍分區政治部主任,1942年6月犧牲於定縣(今定州市)馬阜才。

    孫丕謨,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第1團政治委員,1942年5月犧牲於中羅村。

    肖治國,冀中軍區第30團副團長,1942年6月犧牲於肅寧縣窩北……

    在這份名單中,僅1941年和1942年兩年,就有近150人團職以上軍官犧牲,占名單總數的近一半。

    白乙化、郭陸順、常德善、王遠音、孔慶同、包森等英烈,都在其中。

    “從1941年3月到1942年底,日軍集結重兵對華北進行了五次‘治安強化’運動,從軍事、政治、經濟等多方麵瘋狂進攻根據地。”謝忠厚說。

    此時,也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戰場最艱苦的時期,“中國戰場牽製了60%以上的日本侵略軍。”

    1941年秋季,日軍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發動了規模最大的一次“鐵壁合圍大掃蕩”。

    日軍華北方麵軍司令岡村寧次在日記裏寫道:“我們以65%以上的兵力對付共產黨,以35%的兵力對付國民黨……”

    “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曆次反擊日軍大‘掃蕩’的浴血奮戰,從參戰兵力與動員規模、持續時間與戰場態勢,及其戰略意義來看,都很重要。”謝忠厚說。

    從這份名單所列的地點中,我們讀懂了真正的前赴後繼——政委劉錦濤,1941年犧牲於定縣;團長牛宗民,1941年犧牲於安平縣;政委鍾州,1942年6月9日,犧牲於定縣馬阜才;總支書記趙士元,1942年,犧牲於定縣馬阜才;政委李建,1942年犧牲於定縣侯家店……

    在這份名單中,僅晉察冀軍區冀中區第9軍分區第18團一支部隊,就先後有近20位團職以上幹部戰死疆場。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