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21章齋堂川春秋(1/5)

    齋堂曆史悠久,素有“京西曆史文化名鎮”之稱。

    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先有靈嶽寺,後有齋堂城。”

    靈嶽寺位於齋堂鎮北部5公裏的白鐵山上,距今有1300多年的曆史,齋堂因原為靈嶽寺供僧侶和香客吃齋的地方,因而得名。

    清水河從群山之中,蜿蜒而下,在齋堂一帶匯入永定河,因此,這一帶依山傍水,山高穀狹,溝壑縱橫,自古以來這裏便是交通要道,也是風景絕美之地。

    元至正年間,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白鹿洞書院的山長熊夢祥,隱居齋堂12年,撰寫了地方史誌《析津誌》。

    他的友人歐陽玄曾賦詩這樣描寫此處的環境:“先生去隱齋堂村,境趣佳處如桃源。西出都門二百裏,山之盩厔(zhōuzhì)水浩亹(hàowěi,此句意指山水盤曲之貌)。一重一掩一聚落,一溪十渡深而渾。羊腸險徑掛山腹,蜂房小屋粘雲根。”

    因為依山控河,這裏也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名字:齋堂川。齋堂城便是齋堂川的中心。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中華民族遭受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特別是北平淪陷後,北平成為日軍入侵華北的大本營。人傑地靈的齋堂川也遭受蹂躪。

    為了抵抗日本侵略,全國各地紛紛奮起反抗。1938年春,中國共產黨派遣宋時輪、鄧華率部挺進齋堂川,創建了平西抗日根據地。

    1939年1月,八路軍一二〇師副師長肖克奉黨中央之命,率部來到平西,成立了“冀熱察挺進軍”,統一指揮平西、平北以及冀東的抗日遊擊戰爭。

    隨著平西根據地的建立和冀熱察抗日遊擊戰爭的猛烈開展,再加上齋堂川的重要戰略位置,日軍處心積慮地想把根據地一口吞掉。

    1940年春,日軍派出一萬六千餘兵力圍攻平西根據地,但被英勇的平西軍民粉碎。

    當年秋季,日軍又調集重兵,對平西再次進行大掃蕩,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為保存抗日軍民的有生力量,“挺進軍”司令部及地區黨政機關暫時從齋堂一帶轉移至西部山區,繼續領導平西軍民的對敵鬥爭。

    日軍占領齋堂後,在此處修築了炮樓碉堡,安上了據點,順著齋堂往下的沿線上,一溜排著胡林、軍響、青白口等六個日偽炮樓,一直通往山外,直通北平。

    日軍在齋堂川實行殘酷的統治,先是瘋狂掠奪齋堂周邊的礦產資源,繼而凶殘屠殺中國同胞。齋堂川處在白色恐怖之中。

    齋堂周邊地區有著豐富的煤炭、銅、鐵、銀、石棉等寶貴礦產,日軍強迫老百姓開采這裏的礦藏。

    在那時,平均每天有100多人為日軍當苦力,就連六七十歲的老人和十三四歲的孩子也不放過,幾百萬斤木料被日軍掠奪走了。

    與此同時,為鎮壓人民的反抗,日軍喪心病狂地屠殺抗日幹部和無辜的群眾。宛平縣被殺的地方幹部有100多人,被屠殺的群眾達500人以上。

    1942年10月,日軍在華北地區開展第五次“強化治安運動”,在昌宛地區采取“並村”行動,製造了“王家山慘案”。

    位於齋堂西北的王家山村,當時有40餘戶人家。1942年12月12日黎明時分,駐齋堂日軍頭目賴野及漢奸帶領日偽軍50餘人突然包圍王家山村。

    村黨支部組織村中青壯年進入深山,而來不及轉移的老弱婦孺48人陷入敵人之手。

    日軍強行將他們趕入村前的一片空地上,在四周架起機槍,讓他們說出八路軍的下落。

    鄉親們寧死不屈,惱羞成怒的賴野下令將鄉親們趕進臨街的兩間屋內,將房門用鐵絲死死擰緊,放火燒屋,除6人跳窗幸免於難外,42名無辜群眾葬身火海,其中還有部分婦女懷有身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