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20章平西的槍聲(1/5)

    1938年3月,宛平縣抗日民主政府在東齋堂建立,這是京郊第一個民主政府。

    中共中央和軍委對蕭克動身前往冀熱察之前就明確了挺進軍中心任務,是“鞏固平西根據地,開展冀熱察遊擊戰爭”。

    1938年11月底至12月初,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和晉察冀軍區在平山縣蛟潭莊召開聯席會議,聶榮臻、彭真、賀龍、關向應、蕭克、馬輝之等參加會議。

    會議由聶榮臻主持,具體部署冀熱察地區工作,會議宣布了冀熱察挺進軍和中共冀熱察區黨委主要領導名單;製定了冀熱察區委和挺進軍戰略目標和主要任務。

    會議明確挺進軍與冀熱察區黨委分別接受晉察冀軍區和中共中央北方分局領導,重要報告和重大問題請示,要抄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

    冀熱察區黨委和挺進軍負責領導冀東、平西、平北三個地區的黨政軍工作,並在此基礎上向熱河、遼寧、察哈爾挺進。

    1939年初,蕭克、馬輝之等率指揮機關來到平西清水村,召開宋鄧兩個支隊大隊(團)和地方縣級以上幹部會議,蕭克傳達了中共中央六屆六次會議精神,宣布了成立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的命令。

    1939年秋,蕭克在區黨委和挺進軍軍政委員會聯席會議上提出了:鞏固平西抗日根據地,堅持冀東遊擊戰爭,開展平北新的遊擊根據地“三位一體”工作方針。

    同時強調了平西、平北和冀東各自中心任務的差異和區別,明確以鞏固、堅持和開辟作為三個區域的不同重點。

    “三位一體”的提出,是冀熱察地區黨政軍領導對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指示精神的深入認識與充分理解,是將中央指示精神和冀熱察地區具體實際相結合後的行動方針。

    這個方針的確立與提出,等於製定了冀熱察政治軍事以及抗日遊擊根據地開辟與建設諸項工作任務的行動綱領。

    挺進軍成立之初,作為司令員的蕭克走馬上任由延安到晉察冀再前往平西,所帶軍政幹部不過一二百人,其所依靠的基礎隊伍――八路軍第四縱隊,下轄第十一、十二兩個支隊不過5千人。

    三年過後,挺進軍下轄平西、平北和冀東三個軍分區,1940年8月以後還指揮冀中第十分區;擁有七、九、十、十二、十三5個主力團和多個地方遊擊支隊,挺進軍直接指揮兵力最多時達到1.2萬人。

    挺進軍的兵源來自哪裏,絕大部分就是平西子弟,在今天冀東和平北以及天津的烈士墓碑上鐫刻烈士的籍貫,可以很清晰看到許多宛平人士。

    如赤城縣一條街以門頭溝人安宏達烈士命名,稱之為宏達街;第一任宛平抗日政府縣長的魏國元一家四兄弟,其中兩個兄弟在戰火中壯烈犧牲,一個犧牲在冀東,一個犧牲在平北。

    冀熱察區黨委領導下的平西、平北和冀東三個地區級黨委(冀東還有地委分委),縣級黨組織達到17個。其中,平西地委6個,平北地委4個,冀東達到7個。

    1939年4月,平西地區成立晉察冀邊區第六行政專員公署,下轄宛平縣、淶(水)涿(縣)縣、房(山)良(鄉)縣、宣(化)涿(鹿)懷(來)縣和淶(水)涿(縣)辦事處。

    隨後,又在永定河北岸建立了昌(平)延(慶)縣。縣、區、村各級普遍建立了工、農、青、婦等抗日團體。

    黨的力量有了發展,大的村莊建立了黨支部,以昌宛聯合縣委為例,1940年6月,昌宛縣建有支部91個,中共黨員1624名,成為平西地區黨員最多的縣。

    1940年4月上旬,平西根據地擁有1100多個大小村莊,20餘萬人口。

    淶水野三坡在抗戰時期是平西根據地腹地。1939年2月7日,蕭克在野三坡山南村成立了冀熱察挺進軍,在當地發展抗日武裝。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