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19章反掃蕩③(1/4)

    就在楊成武率領一分區機關返回狼牙山地區,準備和曆次反掃蕩一樣,來個收尾工作,重整根據地。

    可是他不知道的是,鬼子詳細研究了晉察冀根據地的戰法、地形之後,已經采取了新的行動方案,真正殘酷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下麵這兩行題詞①,就是這種殘酷考驗的真實寫照:

    視死如歸本革命軍人應有精神;

    寧死不屈乃燕趙英雄光榮本色。

    狼牙山,位於河北易縣境內,屬太行山脈,東西走向25公裏,南北間15公裏,有5陀36峰,因其群峰酷似狼牙而得名。

    1941年秋季,在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反擊日、偽軍大規模“掃蕩”中,其所屬第1軍分區一部曾在這裏進行過一次著名的戰鬥,即狼牙山戰鬥。

    在這次作戰中,第1團第7連第6班的五位戰士,為掩護根據地黨政機關、群眾和主力部隊轉移,以寡敵眾,英勇抗敵,在彈藥用盡的情況下,寧死不屈,跳崖殉國,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他們就是後來為人們所熟知的狼牙山五壯士。

    狼牙山戰鬥是一場力量對比懸殊的較量。

    1941年8月中旬至10月中旬,新上任的日軍華北方麵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調集第1、第12軍等部6萬餘人,連同糾集的偽軍1萬餘人,采取“鐵壁合圍”“梳篦清剿”等戰法,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北嶽區和平西區發動了一次曆時兩個月的、規模空前的大“掃蕩”。

    這是日軍全麵侵華期間在敵後戰場進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掃蕩”。

    日軍企圖通過這次“掃蕩”,消滅晉察冀邊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摧毀這塊抗日根據地。

    日軍發動這次大“掃蕩”,是有其深刻背景的。

    1940年8月,八路軍總部為打擊日軍在華北推行的“囚籠”政策,緩解國內日益嚴峻的抗戰形勢,克服國民黨頑固派的妥協危險,指揮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起了一次戰略性的進攻戰役,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

    僅前三個半月,八路軍即作戰1800餘次,斃傷俘日、偽軍4.6萬餘人;拔除日偽據點2900餘個;破壞鐵路470餘公裏、公路1500餘公裏。

    百團大戰對日軍的打擊是非常沉重的。就連日軍方麵也不得不承認,百團大戰“取得了奇襲的成功”“給了華北方麵軍以極大打擊”。

    百團大戰結束後,日軍驚呼:“對華北應有再認識!”並於1941年開始調集重兵對華北各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的殘酷“掃蕩”。

    同時,還連續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及野蠻的“三光”政策,並加強對根據地的封鎖、“蠶食”,企圖通過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相結合的“總力戰”,徹底消滅八路軍和抗日根據地,以達其鞏固華北占領區的戰略目的。

    由於日軍瘋狂的進攻,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華北敵後抗戰自1941年起進入了嚴重困難時期。

    1941年,日軍出動兵力在1000人以上的“掃蕩”有69次,出動兵力在1萬人以上的“掃蕩”有9次,其中就包括糾集7萬餘兵力對晉察冀邊區進行的這次秋季大“掃蕩”。

    日軍方麵將這次作戰鼓吹為“百萬大戰”,以示對八路軍發動的百團大戰的報複。

    在日軍調集兵力、為“掃蕩”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作準備時,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就判明了日軍的企圖,並發布了準備反“掃蕩”的作戰訓令。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