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048章抗日新局麵(1/4)

    華卓然在冀魯豫領導抗日軍民打鬼子的時候,怎麽也沒想到,他不但能見到老上級田義,還見到了戰友何挺。

    何挺在北伐的時候,同為田義團長手下的營長。北伐結束後,田義組建獨立第四團,把他和何挺拉到了一起,成為了朝夕相處的戰友。

    南昌暴動後,他們一起率領獨立團撤向湘贛邊界,又一起參加了秋收起義。

    但在起義後,他們分開了。倆人一個去了井岡山,一個留在了平江,稍後又參加了平江起義。

    不過,他們雖然不在一支紅軍隊伍裏,但在中央蘇區,他們還能見麵。可長征以後,他們就音訊全無。

    想不到,卻在華北抗日前線又見麵了。

    那是1940年5月的一天,華卓然奉命到115師師部開會,在那裏他見到了何挺。

    兩位老戰友異地重逢,都興奮不已。此時,何挺已是支隊司令員,也在115師的戰鬥行列裏。隻不過他倆一個在冀魯豫,一個在魯南。

    原來115師代師長陳光看上了何挺的六團,重點培養,隻一年多的時間,何挺的六團就挑大梁,後來發展成主力部隊之一了。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共山東省委即在濟南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如何領導山東人民進行抗日的問題。

    會議決定發展抗日民眾團體,組織抗日遊擊武裝。

    10月,省委又根據中央關於在敵後放手發動群眾、獨立自主地開展遊擊戰爭的戰略決策和北方局提出的“每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應該脫下長衫到遊擊隊去”的號召,製定了分區發動抗日武裝起義的計劃和山東抗日遊擊隊十大綱領。

    此後,從1937年11月到1938年底,在省委統一部署和各地黨組織領導下,在全省範圍內,先後爆發了大小20多次抗日武裝起義。

    隨著各地人民抗日武裝的建立以及對敵鬥爭的順利展開,各地黨和軍隊開始建立一些小塊的抗日根據地或抗日活動基地。

    比如膠東的蓬(萊)黃(縣)掖(縣)和平(度)招(遠)萊(陽)掖(縣)邊區,魯中的萊蕪、博山、沂水和新(泰)萊(蕪)蒙(陰)邊區,泰西的大峰山和平阿山區,濱海的諸(城)、日(照)、莒(縣)山區,魯南抱犢崮山區的東部和東南部,魯東的淄博山區以北和小清河以南地區,冀魯邊區的樂(陵)、慶(雲)、南(皮)地區,湖西的單縣、金鄉和豐(縣)、沛(縣)、蕭(縣)、碭(山)一帶等。

    這些都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中共中央對山東的抗日武裝鬥爭極為重視。1938年5月,派以郭洪濤為首的50多名幹部來山東工作,郭洪濤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而何挺和夫人周子怡便在這支隊伍裏。

    臨行前,毛主席和劉少奇為此作出了特別指示:“要建立民主政權,創建山東根據地,使山東成為八路軍在華北的一個戰略據點。”

    隨後,中央決定將山東省委擴大為蘇魯豫皖邊區省委,郭洪濤任邊區省委書記。

    邊區省委根據中央指示,製定了發展山東遊擊戰爭,在全省範圍內建立抗日根據地的規劃。

    其主要內容是:以當地建立的武裝為骨幹力量,從部隊抽調幹部以建立和充實地方共產黨組織,發動群眾,著重取得區鄉政權在魯中創立以沂蒙山區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向北以淄博山區為依托開創清河地區抗日根據地,向南發展開創抱犢崮山區抗日根據地,向東發展開創沿海地區抗日根據地;在津浦路西創立梁山和微山湖抗日根據地;在膠東創立以大澤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

    從此,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山東開始有計劃地創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

    在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需要有一支在政治和軍事素質上過硬的抗日部隊。山東各地在抗日武裝起義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遊擊隊,要達到這個水平,還需要一個鍛煉成長的過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