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043章黃河兩岸的抗日壯歌①(1/4)

    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在敵後領導創建的重要根據地之一。它隨著對敵鬥爭形勢的變化而曲折發展、壯大,1945年初成為敵後最大根據地。

    位於河北、山東、河南等省交界處的冀魯豫邊區,是華北的門戶,也是華北與華中的交通樞紐。

    中國共產黨創立和大革命時期,共產黨人就開始在冀魯豫邊區活動,並建立了黨的組織。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組織在艱難曲折中發展,她領導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多次開展聲勢浩大的革命鬥爭,影響深遠。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冀魯豫邊區各地共產黨組織快速發展。黨動員各界愛國民眾抗日救國,積極創建抗日武裝,建立抗日政權,開辟了多個大小不一的根據地或遊擊區。

    其中,按照中共中央部署,山東省委、魯西特委大力開展統一戰線工作,成功促成國民黨山東省第六區(聊城)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長範築先拒絕南撤,守土抗戰。

    範築先與共產黨親密合作,開辟了魯西北30多個縣的抗戰局麵,建立了6萬多人的抗日武裝,成為國共合作抗戰的典範。

    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後,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統一部署,1938年底至1939年初,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數支精銳小部隊開赴冀魯豫邊區,合編當地多支武裝,於1939年3月統一整編為冀魯豫支隊,華卓然任支隊長,三四四旅政治部主任崔田民任行動委員會書記兼政治部主任。

    冀魯豫支隊以背靠冀南、黨的工作和群眾基礎較好的直南地區為依托,堅持統一戰線,堅持豫北遊擊活動,掩護開展黨的工作和群眾工作,開辟魯西南抗日遊擊區,逐步控製了冀魯豫邊區抗日鬥爭局麵,為地方黨政軍群組織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939年六七月間,冀魯豫支隊利用“青紗帳”與敵周旋,粉碎了日軍15000餘人分7路對魯西南和濮陽地區半個月的大“掃蕩”。

    10月下旬,在曹縣、菏澤、東明等地粉碎了日軍5000餘人的三路合擊。

    11月8日至16日,又粉碎了日軍第三次大規模“掃蕩”。

    一年中,冀魯豫支隊與敵進行大小戰鬥101次,斃傷日軍684名、偽軍1375名,部隊發展到17000餘人。

    1940年3月底,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以中共冀南區委所屬直南、豫北兩地委和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蘇魯豫區委所屬魯西南地委為基礎,建立冀魯豫區委,隸屬於北方局,王從吾任書記(未到職)。

    4月18日至5月3日,直南、豫北、魯西南地委區級以上黨的活動分子,在河北省清豐縣王什村(今屬河南省)舉行會議,宣布了北方局建立冀魯豫區黨委的決定,並對所屬地委作了劃分。

    各地委共轄15個縣委、3個縣級工委、76個區委、946個支部。全區共有黨員10653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