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039章隴東的反頑和反“磨擦”①(1/3)

    提起反頑和反“磨擦”,華卓然可謂記憶猶新。他在留守兵團的日子裏,曾經經曆過隴東的反頑和反“磨擦”鬥爭。

    就是他到太行山以及冀魯豫之後,也對隴東地區的頑固派不斷挑起的“磨擦”也時有耳聞。

    這是一個曆史現象,也是國民黨反動派的本質所然。因為這些人或者說是這些勢力,與人民革命是格格不入的!

    抗戰初期,隴東分區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陝甘寧邊區①的重要組織部分,是陝甘寧邊區的南大門,處在邊區反頑和反“磨擦”鬥爭的第一線。

    隴東人民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和關懷下,堅持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顧全抗日大局,堅持支持抗戰。

    八路軍留守部隊與我地方武裝與國民黨反動派頑軍開展了有利有節的鬥爭,取得了反“磨擦”鬥爭的勝利,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震動和影響,給國民黨反動派以沉重打擊。

    反“磨擦”鬥爭的勝利,保衛了黨中央,保衛了陝甘寧邊區,維護了抗戰團結,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抗戰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後,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國共兩黨經過談判,促成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陝甘寧邊區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總後方、八路軍的總後方和抗日進步力量的中心。

    隴東分區是陝甘寧邊區的南大門,處在陝甘寧邊區的咽喉位置,軍事、政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抗戰期間,國民黨反動派多次製造反共事件和磨擦事件,隴東人民一邊支援前線抗日,一邊鞏固邊區人民政權,與國民黨反動派開展了有理有節的反頑和反“磨擦”鬥爭,為全麵抗戰和保衛陝甘寧邊區做出了重要貢獻。

    隴東東接延安、洛川,西連固原、平涼,南近長武、靈台,北靠定邊、環縣,連接內蒙、寧夏、甘肅和陝西四省,是黨中央和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西南大門。

    按照1937年7月國共兩黨談判商定的結果,年底陝甘寧邊區政府呈文要求國民政府將陝、甘、寧三省的23個縣劃歸邊區管轄。

    但國民政府未明確劃定邊區的轄區邊界,當時在隴東地區造成國共兩黨政府共同執政的犬牙交錯的局麵,縣、鄉兩種政權重疊。

    慶陽、合水、華池、鎮原、寧縣、正寧共產黨領導的邊區政權和國民黨領導的政權同時存在,這就為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磨擦事件提供了地理上的方便。

    1937年紅軍改編為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後,中央軍委成立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

    後方總留守處主任為肖勁光,東線地區留守處主任為陳伯鈞,副主任陳先瑞;西線地區留守處主任王宏坤、副主任王維舟。

    調防西線駐防隴東部隊主要有385旅、770團,警備2團、警備7團。

    不久調防隴東的部隊從陝北到達正寧,在正寧稍做休整後,770團一連駐防正寧縣;二、三、四連由卜萬科、陳生續率領駐防寧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