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021章翱翔的雄鷹(1/4)

    說到抗日戰爭時期的外國援華航空誌願隊,比較熟悉的就是由陳納德率領的美國航空誌願隊“飛虎隊”。

    其實最早翱翔在中國上空抗擊日寇的是另一支神秘的航空隊伍,即蘇聯航空誌願隊(又稱“蘇聯援華空軍航空隊”,別稱“正義之劍”)。

    很多人都知道美國“飛虎隊”,卻不清楚抗戰時期的蘇聯航空誌願隊的貢獻犧牲更大。

    無論是從航空隊伍規模,殲敵數量,還是犧牲人數,他們都遠遠超過美國的“飛虎隊”。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是在1937年10月到1941年年底這段抗戰最艱苦的時期來華援助作戰的。

    眾所周知,大部分重大戰役都是在這一時段爆發的,是中國軍民犧牲最大,最困難的階段。

    早在1936年,國府時任空軍顧問美國人陳納德遞交了一份令人沮喪的報告,中國空軍名義上的500架飛機,實際能夠空戰的隻有90架左右,而且機型多是老舊的。

    這一嚴酷的事實,說明中國的抗戰麵臨多麽尷尬的狀態。那時候中國自己無法生產,要補充飛機,隻有從外國進口,打一架就少一架。

    反觀日本,海陸兩軍飛機加起來共擁有2700多架飛機,大部分都是新型號飛機,且有獨立研發製造的能力,可以源源不斷的生產補充。

    中國空軍雖然孱弱可絲毫不畏懼侵略者,一批年輕的中國精英飛行員最早投入到抗日的空戰中,湧現出許多英雄,取得驚人戰績,極大地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但是,日本作為一個工業國家的優勢不斷凸顯,戰機越打越多,越打越強。日本空軍占據絕對優勢,中日實力相差太過懸殊。

    中國空軍飛行員每一次升空都要麵對數倍於己的敵機。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個空軍戰士都知道自己將會以殉國結局,但卻仍毅然投入戰鬥。

    1937年“七七”事變後的三個月內,中國失去了三分之二的飛機,所有飛機加在一起隻有30幾架,基本喪失作戰能力。

    戰前培養的那一批年輕優秀的飛行員,在開戰的一年內,基本全部殉國。

    如“四大天王”的高誌航(30歲)、樂以琴(23歲)、劉粹剛(24歲)、李丹桂(24歲),還有沈崇誨(22歲,電影《無問西東》沈光耀的原型)、陳懷民(22歲)、閻海文(21歲)等。

    這些為國捐軀的空軍飛行員,風華正茂,大都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美滿的家庭和幸福的未來。

    然而麵對日寇的野蠻侵略,他們毅然從軍,用生命和忠誠來詮釋自己是炎黃子孫,捍衛祖國尊嚴是他們的神聖職責。

    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中日雙方巨大的差距,能夠取得勝利的方式隻有付出生命。

    “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這是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石碑上銘刻的文字。在航校的同學之間,普遍現象是同年入校,同年畢業,同年殉國。

    毋庸置疑,不管是誰在知道了這些偉大的飛行員之後,都會眼眶微熱,鼻子發酸,中國軍民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的巨大貢獻和犧牲,將傳至千秋萬代。

    中國空軍在戰爭爆發後最慘烈的一兩年內消耗殆盡,侵華日軍占據了中國戰場的製空權。

    日本軍機肆無忌憚的襲擾、出擊,不分晝夜地轟炸中國的大地,使中國變成了一個昏天黑地的魔窟。

    日本全麵侵華後,法西斯主義甚囂塵上,西方列強采取綏靖政策,以嚴守中立的名義,停止向中國出售軍用物資。

    國軍中那幾個寶貴的德械師在淞滬會戰遭受重大損失後也無法補充,因為德國迫於壓力不僅停止了向中國出售武器,還撤走了在中國所有軍事顧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