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020章正義之劍(1/4)

    早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大革命時期,孫中山提出了“聯俄聯共”的主張,蘇聯也積極支援中國的大革命,不僅派出了包括鮑羅廷、加侖(也就是勃留赫爾元帥)在內大批蘇聯顧問,而且還援助了北伐軍大量武器裝備。

    但是由於蔣介石在1927年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人,進而與蘇聯斷絕邦交,國民黨和蘇聯的關係正式決裂。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為中蘇關係的改變帶來了轉機,日本侵占中國東北,讓蘇聯意識到了危機,認為日本“對華戰爭就是進攻蘇聯的序幕”。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中蘇兩國迅速靠近,於1932年底恢複邦交。

    但是,雖然恢複了外交關係,但中蘇之間仍心存芥蒂。

    蘇聯一方麵與中國交好,另一方麵,又對偽滿洲國采取事實承認的態度,以安撫日本。

    而當時國民政府也沒有把蘇聯當成盟友,反倒更主要依賴德國。

    但是隨著德日締結同盟,德國援助也隨之終結。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蘇聯這才看清了日本的野心,迅速調整對華政策,開始大力援助中國。

    全麵抗戰爆發僅僅一個多月後,中國就和蘇聯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成為事實上的“同盟”關係。

    從這時開始,到1941年6月,蘇聯分三期向中國貸款2.5億美元,用來購買武器裝備,總共購買了飛機1235架、坦克82輛、牽引車602輛、汽車1516輛、火炮1600門、輕重機槍14000挺、步槍5萬支、子彈1.8億發……

    雖然蘇聯給予中國的援助,從根本上說也是出於自身利益,是想借助中國之力來牽製日本,使日本無力進攻蘇聯。

    但是應該看到,這些援助,對於中國來說,卻是在最困難時刻裏唯一的外援。

    在這些援助中,最寶貴的就是航空方麵的援助了。

    因為在“七七”事變之前,中國空軍共有各種飛機296架,飛行員620名。

    但是“七七”事變之店,經過三個多月的苦戰,盡管取得了擊落日機230架的戰績,但自己也損失殆盡。

    到1937年11月,各種飛機加在一起隻剩下三十來架,其中戰鬥機隻剩12架!真正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

    就在這時,蘇聯不僅提供了飛機,還派出了誌願航空隊。

    不過由於當時蘇聯為了不過於刺激日本,這支航空隊是在嚴格保密的狀態下參戰的。

    派到中國的飛行員名義上是“誌願飛行員”,實際上完全是以命令形式抽調。這些飛行員來自蘇聯空軍各部隊,多為經驗豐富的老飛行員,不少是參加過西班牙內戰的老手,甚至還有試飛員。

    在蘇聯內部將整個援助計劃用“Z行動”來代稱。根據當時援華飛行員的回憶,第一批來華的飛行員接到調令時,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有不少人還以為是去正在內戰中的西班牙。

    甚至在空戰中犧牲的人員,家裏人也隻是得到一份:“在執行政府任務時犧牲”的陣亡通知書,對於犧牲的具體經過和安葬地點都全然不知。

    當時蘇聯援華物資的運輸雖然沒有駝峰航線和滇緬公路那樣艱險,但也並不容易,特別是空軍作戰飛機的運輸更為困難。

    戰鬥機先被拆解,由汽車運到新疆的迪化(今烏魯木齊),在迪化重新組裝後,由中蘇飛行員駕駛飛往蘭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