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015章利益至上(1/4)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發生於1938年6月,時間長達4個月。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此役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

    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武漢戰役開始前,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侵華戰爭全麵爆發。

    由於兩國實力懸殊,到1938年5月徐州失守,中日交手隻有10個月的時間,中國方麵兵敗如山倒,喪師失地,已經失去了長江以北、平漢以東的16個重要城市。

    國民政府首都南京也已經淪陷,不得不遷都重慶。

    而當時中國最高的軍事指揮部則還在武漢,日本當局想要徹底擊敗中國,武漢便首當其衝,成為他們的下一個進攻目標。

    武漢的戰略意義在於,它不僅是長江中遊的最後防線,也是政府西遷途中許多重要物資的轉運點,一旦武漢失守,這些物資就會拱手送給敵人。

    蔣介石在開封會議上就一再強調保衛武漢的重要性:“我們要維持國家的命脈,就一定要死守武漢,鞏固武漢。”

    而且武漢會戰是當時蔣介石戰略上的無奈選擇,日軍1938年攻占河南省會開封。在此情況下,日軍有西進攻打陝西的可能。

    一旦日軍占領陝西省會西安,重慶就會受到威脅。

    在武漢擺開決戰架勢,日軍就會集中力量沿長江自東向西攻打武漢。

    這樣一來,就能確保大西南的安全。

    武漢會戰之前,國民政府在1938年3月投入30萬兵力,進行了台兒莊戰役。

    台兒莊會戰日軍傷亡1.1萬人,是參戰兵力的五分之一。

    雖然中日投入的兵力比是6:1,傷亡率是5:1.但是對於日軍來說,這無疑是一場慘敗。

    台兒莊戰役之後,受到重創的日軍氣急敗壞,不惜一切代價要攻陷武漢,以徹底瓦解中國人民的抗日鬥誌。

    如果日軍不是全力以赴攻打武漢,而是分兵進攻陝西,西南大後方就有可能被日軍占領,國民政府就會兩麵受敵,危如累卵。

    而武漢會戰日軍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盤,那就是在武漢全殲國軍主力,壓縮國民政府的生存空間,讓其成為一個地方政權,漸漸消亡。

    而武漢會戰,國軍根據敵強我弱的現實,確定了“以時間換空間”戰略的理論。

    確切地說,明知道守不住也要守,拖住敵人就是勝利。

    1938年6月,武漢會戰正式打響。

    為了打好這場保衛戰,國民政府投入14個集團軍、50個軍,作戰飛機約200架,艦艇30餘艘,總兵力近110萬人。

    此戰,國軍共斃傷了25萬日軍,是淞滬戰役的3倍,這大大出乎日軍意料。它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粉碎了日軍滅亡中國的陰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