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014章血戰萬家嶺③(1/3)

    1938年夏秋,日軍用兵重點是奪取武漢和廣州,以逼迫國民政府投降。

    中國方麵亦準備以保衛武漢為中心,利用長江兩岸有利地形阻擊敵人,盡量消耗日軍主力,以堅持長期抗戰。

    隨著徐州作戰的進行,日軍決定於1938年4月上旬進行武漢作戰。

    他們認為:“攻占漢口作戰是早日結束戰爭的最大機會”,“隻要攻占漢口、廣東,就能支配中國”。

    6月15日,日本禦前會議正式決定實施攻占武漢的作戰。

    日軍攻占武漢的方針和部署是:以一部沿長江西進,以主力在隴海鐵路以南沿淮河流域西進,切斷平漢線,爾後南下攻取武漢。

    另以華北方麵軍一部向鄭州方麵進行牽製作戰。

    但後來由於黃河決堤,淮河泛濫,日軍遂改變計劃,以一部沿大別山北麓西進,主力沿長江兩岸西進,合圍武漢。

    武漢地處長江、漢水交匯處,連接平漢、粵漢兩條鐵路,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為華中之戰略要地。

    南京失守後,國民政府的許多領導機構遷至武漢。中國共產黨也在這裏設立了長江局和八路軍辦事處,創辦了《新華日報》。

    國共兩黨要員匯聚武漢,武漢一度成為當時中國抗戰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徐州會戰結束後,保衛武漢的問題即突出出來。

    1938年7月5日,毛澤東等向國民參政會提出建議:“武漢成為敵人急切覬覦的目標,因之,我們認為最急迫的問題莫過於如何保衛武漢與取得第三期抗戰勝利。”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1937年12月13日製定的《軍事委員會第三期作戰計劃》中,就決定以確保武漢為核心,持久抗戰。

    1938年6月中旬至7月初,又製定和完善了武漢保衛戰的作戰計劃,其作戰指導方針是:

    “以聚殲敵軍於武漢附近之目的,應努力保持現在態勢,消耗敵軍兵力,最後須確保大別山、黃、麻間主陣地,及德安、箬溪、辛潭鋪、通山、汀泗橋各要線,先摧破敵包圍之企圖,爾後以集結之有力部隊由南北兩方向沿江夾擊突進之敵。”

    其具體作戰方針是:在武漢外圍布置主力軍,利用鄱陽湖和大別山以及長江兩岸丘陵湖沼等有利地形進行持久戰。

    特別把重點放在外線和翼側,爭取行動上的自由,預期與敵人的主力作戰4至6個月,予敵以最大之消耗,粉碎其繼續進攻之能力。

    與此相應的部署是:編組第九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於九江、馬頭鎮、馬當等要點阻擊日軍溯江而上。

    從徐州方麵撤退的第五戰區部隊(7月中旬以後至會戰後期,因李宗仁生病由白崇禧代理司令長官),分別於大別山之東麓、北麓阻敵前進,一部於黃梅、廣濟一帶防守和進行機動作戰。

    參加武漢保衛戰的部隊以及空海軍,總計14個集團軍、47個軍、120餘個師,作戰飛機約200架,艦艇30餘艘,總兵力超過100萬人,蔣介石親任總指揮。

    這次會戰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投入最多、準備最充分、由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的一場大會戰。

    武漢會戰期間,國共兩黨關係較為融洽,中國共產黨對武漢保衛戰給予多方支持和積極配合。

    會戰開始前,中共駐武漢機構積極參加了關於保衛武漢及持久抗戰的動員宣傳工作和獻金活動,極大地鼓舞了前方將士的殺敵熱情。

    會戰開始後,6月15日中共中央代表團在《新華日報》公開發表了《我們對於保衛武漢與第三期抗戰問題的意見》,對武漢會戰的政治、軍事戰略,經濟和文化工作的保障等,提出了詳盡、具體的方案。

    在政治方麵,中共代表團認為,應建立有各黨各派各界參加的“保衛武漢總動員委員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