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974章中國海軍實力與抗戰(1/3)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我們有幅員遼闊的海域,當今世界的國力發展避免不了和外部世界交流。

    那就意味著許多外部世界未知的可能性和風險,這就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實力來護衛國土和中國的海洋權益。

    在抗戰時期,中國海軍是把家底輸了個幹淨,也沒有取得值得一提的戰果,可以說是當年中國海軍的悲劇。

    這裏麵有很深層的原因。

    海軍的能力取決於艦隊的實力,而艦隊的發展完全依賴國家的工業能力。

    要想保住海上的國防領域地位和爭奪國際海洋權益的一席之地,國家艦隊就是你的所有家當!

    你要以此為基礎來贏得更多資源,想獲得更多的東西要靠自己的雙手。

    一戰時期,中國曾經有機會發展船舶工業和海軍實力。當時的江南造船廠就替美國政府建造了4艘萬噸級的貨輪,一時間似乎就是中國發展工業實力的好機會就在眼前。

    但實際上,這些輪船的圖紙和發動機都是外購的,甚至連鋼材都是從外國進口的。

    歐美等西方國家根本就沒有給中國人發展的機會,他們在暗中扼殺了中國發展海洋權益的機會和能力。

    當時的中國所有工業都要依賴列強,從技術和人才各方麵都缺乏。僅僅是因為一戰時期,歐美①等發達國家的主要精力在歐洲戰場,他們的經濟資源都投入到歐洲戰線,暫時顧及不到遙遠的東方大陸。所以中國民族工業才有了一點點的發展機會。

    好景不長,一戰結束,列強們重新把眼光放在中國身上。

    中國是一個擁有巨大人口和土地、海洋資源豐富的國家。列強們不會放過這樣的獵物,尤其是後起之秀日本人。日本吞並中國的野心已經迫不及待了。

    一戰結束後,中國造船業那一絲希望也破滅了,造船工業重新陷入困境。

    1928年,蔣介石政權開了一次會議,會議上提出重整軍備方案。會議指示要在10年內把海軍的總噸位提高到60萬噸。

    這個想法非常不切實際②,因為那時候的舊中國連造一艘500噸的小型艦艇都非常吃力。

    1928年,老蔣對外吹牛皮,說要把海軍建設成有60萬噸艦艇的時候,他忘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因為當時的中國正在致力於內戰,一個滿足於維護半殖民地地位的政府不可能去發展自己的民族工業和社會經濟,更不可能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海軍。

    講難聽點,蔣介石政權就是西方列強的買辦勢力。

    一個強大的中國不利於西方發達國家和新崛起的日本,所以列強會扼殺和限製中國的實力。

    建設海軍需要錢,蔣介石政府正在忙著打內戰,他從來沒想過要建立一支海軍來維護自己的海權。

    而海軍在內戰中的意義不大,花錢去買幾條炮艦③不如去買幾萬條槍來武裝幾個軍團搶地皮更有意義。當時蔣介石政府沒人有精力和興趣去關注海軍。

    國民政府時期,海軍實現了名義上的統一(實際上各地又開始產生許多軍閥)。此時海軍總噸位隻有5.8萬噸。

    就在這寶貴的10年時間內,國民政府的海軍沒有取得任何成就。唯一的成果隻有陳紹寬主持的海軍部提交了一個巨大的空中樓閣計劃,而且這個計劃需要很多經費,政府也沒有撥出經費給海軍。

    1937年,抗戰全麵爆發時,全國海軍的總噸位隻有3.8萬噸,而日本人已經有了120萬噸,我國海軍的數據還不到後者的三十分之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