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970章江陰海戰①(1/4)

    江陰海戰是1937年8月16日-12月2日國民黨在江陰發動的一場海上保衛戰。

    1937年7月28日,蔣介石在南京最高國防會議中決定在日軍尚未進攻長江流域之前製敵機先、封斷長江航路,並防止日軍再度溯江而上,擬定在1937年8月12日執行封江。

    但因計劃泄露,日艦先行渡江,計劃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

    8月16日,中國軍隊主動出擊偷襲日軍旗艦,震驚日本,同時也拉開了江陰海戰的序幕。

    1937年9月下旬,日本海軍增派艦隻70多艘、飛機300多架和戰鬥人員10萬人,力圖打通江陰防線。

    1937年9月23日,決戰爆發,麵對著日軍海空的立體進攻,國民黨海軍雖全力抵抗,但終究因力量懸殊而失敗。

    國民黨海軍主力艦隊全軍覆沒,海戰失敗。

    江陰海戰阻遏了日軍沿長江西進的企圖,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保護了長江下遊軍政機關、工礦企業向四川大後方的安全轉移,為抗戰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早在春秋年間,吳國就已在江陰的席帽峰修築烽火台。

    自南北朝起至宋、明曆代均在此地駐屯水師、設置關隘。

    韓世忠、辛棄疾等抗金英雄都曾在此駐防。滿清更是早已重視起這一戰略要地的營建。

    民國後,江陰要塞在軍閥混戰中年久失修,裝備陳舊過時。

    1928年蔣介石定都南京後,國民政府為把這裏建設為拱衛京畿的屏障,積極完善要塞防務,改土炮為洋炮,增築堡壘,增設炮台、守軍,可謂不遺餘力。

    至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要塞區已有黃山、東山、西山、鵝山、蕭山六大炮台,配備最新的德製88毫米戰防炮8門,德製150毫米加農炮4門,各型舊式榴彈炮19門(口徑均在150毫米以上)。

    軍政部電雷學校的快艇部隊也駐守於此。

    隨著抗戰烽火的降臨,在這裏展開了二戰中中國戰場規模最大、也是最為慘烈的一次海空大戰。

    1935年7月,南京的夏天,溽暑如蒸。日後縱橫北歐、橫掃千軍如卷席的德國陸軍名將法爾肯豪森,鑒於日益緊張的中日形勢,正在他的顧問府內揮汗如雨地起草《關於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書》:

    “……東麵有兩事極關重要,一是封鎖長江,一為警衛首都,兩者有密切之連帶關係。屢聞長江不能守之議,竊未敢讚同。……江麵雖寬,然究為極狹隘之水道,航路異常困難,稍大戰艦不易機動,下遊已有許多窄隘可用,應用方法(遊動炮兵、飛機)作有效之封鎖。……長江封鎖於中部防禦最關重要,亦即為國防之最要點,防禦務須向前推進。江防須封鎖江陰,陸防須利用許多地險及天然便於防禦之地形,推進至上海附近。……”

    法爾肯豪森的這份建議書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文件。在這個報告中,他基本準確的判斷了日軍可能的進攻方向和特點,並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提出了主要防禦地區、兵員配備和可以采取的相應措施。

    日後中國軍隊保衛上海、南京、決堤花園口、退入內地持久抗戰等行動,大多都在這個文件指導下進行。

    按照法爾肯豪森的設想,中國東南國防的第一線是以淞滬線、吳福線(吳江至福山)、錫澄線(無錫至江陰)構成的永久國防工事,其後是江陰封江,再次是保衛南京。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