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策949章連環伏擊戰之響堂鋪伏擊(1/4)

    1938年3月上旬,日軍在山西繼續進軍,相繼攻占了臨汾、汾陽、離石、風陵渡、長治、晉城、東陽關等重要城鎮,打通了邯(鄲)長(治)公路和同蒲鐵路南段,深入到晉東南和呂梁山區。

    正麵戰場的國民黨軍大都退到黃河西岸,晉東南地區隻有武士敏的98軍和李家鈺的47軍還在子洪口、長治一線繼續抵抗日軍。

    日軍進入晉南以後,企圖渡過黃河,實現戰略突破。

    同時將八路軍115師、129師驅逐出晉西、晉東南,以鞏固在晉南的占領區,穩定後方。

    並以此實現與津浦路日軍會合隴海路、南取武漢、西奪西安的戰略計劃,因此繼續向黃河各渡口猛犯。

    這樣一來,邯長公路以及長治至臨汾的公路,自然就成了日軍重要的後方交通線。

    為了保障黃河前線的部隊補給,日軍在這條交通線上的運輸活動相當頻繁。

    在經過長生口、神頭嶺兩次伏擊後,日軍也加強了對這條交通線的保護,把公路兩側一百米距離內的樹木、莊稼全部割光,除了在黎城駐軍1000人,在涉縣駐軍400人,在武安駐軍1500人外,還在椿樹嶺、東陽關增設了據點,派駐了中隊級別的守備分隊。

    東陽關又稱壺口舊(故)關、壺口關、盂口,春秋時就開始設置關隘,明朝設置巡檢司。

    雖然東陽關比不上平型關、娘子關、雁門關險要,但也位處山西通往河北的要道,正在太行山的主脈上。

    東陽關關隘兩側都是峻嶺懸崖,亂石層巒,幾乎沒有一步路是好走的。

    清朝編著的《山西通誌》這樣描述東陽關:“澤、潞憑高設險,障蔽兩河,而潞川中夷外阻,尤自古形勝地也。其當東出之衝者,曰東陽關,在黎城縣東二十裏,一名吾兒峪,古壺口關也。

    正是因為東陽關地勢險要,所以曆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發生過不少戰事。

    針對日軍在晉南的動向,129師師長劉伯承認為有必要再對日軍運輸隊進行一次較大規模的伏擊,以破壞日軍的戰略計劃。

    由於劉伯承馬上就要去參加3月24日朱德總司令在沁縣小東嶺召開的軍事會議,所以在劉伯承開會期間,由剛剛到任的鄧小平政委坐鎮師部,負責全局,由徐向前副師長具體指揮作戰。

    徐向前決定在從黎城至涉縣之間的公路上選點設伏。

    這段約50公裏的公路沿線有東陽關、王後嶺、上下彎、響堂鋪、河頭村、椿樹嶺、河南店等諸點。

    徐向前帶著計劃參加伏擊戰的386旅旅長陳賡、769團團長陳錫聯、771團團長徐深吉一路察看地形。

    他們看得很仔細,最後一致認為響堂鋪是個理想的伏擊地點。

    響堂鋪位於今天的河北省邯鄲市涉縣神頭鄉,可以說就在河北省西南與山西交界處,再往西就是山西省黎城縣的東陽關。

    村南是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峻嶺,山崖陡峭,難以攀登。村北雖然也是海拔1200多米的山地,但山勢相對平緩,地形起伏,還有不少穀口。

    兩側山地之間是一條長約15000米的山穀,晉南日軍的生命線邯長公路就從這片山穀中通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