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845章魯班橋的傳說(1/2)

    封天宇聽到關老板話中有話,就覺得那個肖思漢在民眾中很不得人心。

    上午的時候,封天宇正準備去北城。因為他聽人說,北城前幾天一夜之間被搶了三家店鋪,其中有一家店鋪不但貨物被搶,而且人還被殺,其狀慘不忍睹。

    卻在此時,表妹杏兒用“地心傳話”傳過話來,讓他去東門外魯班橋與淦城地下黨的同誌會麵,聽取他們的匯報。

    封天宇很想去見同誌們,因為他很想盡快知道淦城這邊的情況,所以他當即就奔東城。

    東門外的魯班橋是座古橋,也是千年古跡。東門外有一條河,名叫淦水河,淦城傍河而建。魯班橋正在淦水河上。

    此橋係木質結構,單孔,斜拉式。共有八根抱圍粗的上等杉木從河兩岸的石壁上斜斜伸出,伸向河心;然後又有四根豎柱將伸出的斜木鎖住,成一半“井”字形。

    魯班橋的特點是沒有橋墩,整座橋借用斜木與豎柱的暗托力,托住橋身。橋麵鋪上木板。橋上建有走廊以遮風雨。

    人馬走在上麵,很穩當,絲毫沒有晃動的感覺。它曆經千年竟不朽塌,實為奇跡。

    傳說此橋為魯班①親手建造。

    魯班,姬姓,公輸氏,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春秋時期魯國人。“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裏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大約在公元前450年以後,他從魯來到楚國,幫助楚國製造兵器。他曾創製雲梯,準備攻宋國,墨子不遠千裏,從魯行十日十夜至楚國都城郢,與魯班和楚王相互辯難,強行說服楚王停止攻宋。

    魯班和墨子是好朋友,魯班在墨子的影響下,從幫助戰爭到服務民生,他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事情。淦城的魯班橋便是那個時期建造的。

    魯班是一個大發明家。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鑽、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鬥,據說都是魯班發明的。

    而每一件工具的發明,都是魯班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啟發,經過反複研究、試驗出來的。

    據說那個時期的淦河既深且險。河兩岸怪石嶙峋,河底堅岩嵯峨。在此等地方架橋,簡直為癡心妄想。

    魯班從當時的郢,多次到淦城來勘察。為了探得真實的數據,他不顧安危,用綿繩做懸梯,從崖頂攀緣而下,將河岸,河底勘測了個遍。

    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創造了這座斜拉單孔橋。

    傳說魯班一生著述很多。主要作品有《魯班經》。

    《魯班經》其實並非魯班所著。

    因為中國古代的建築技術,正史很少記載,多是曆代匠師以口授和鈔本形式薪火相傳。由匠師自己編著的專書甚少。

    宋初木工喻皓曾作《木經》,但早已失傳,隻有少量片斷保存在沈括的《夢溪筆談》裏。

    惟獨明代的《魯班經》是流傳至今的一部民間木工工行業的專用書,現有幾種版本,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這部書的的前身,是寧波天一閣所藏的明中葉(約當成化、弘治間,1465年~1505年)的《魯班營造法式》,現已殘缺不全。

    它的特點是在內容上隻限於建築,如一般房舍、樓閣、鍾樓、寶塔、畜廄等,不包括家具、農具等。編排順序比較合乎邏輯,先論述定水平垂直的工具,一般房合的地盤樣及剖麵梁架,然後是特種類型建築和建築細部,如駝峰、垂魚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