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653章長征中的紅九軍團①(1/2)

    1933年10月2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組建紅九軍團的命令,28日正式成立。

    紅九軍團最初下轄紅三師、紅十四師和紅獨第一、第四團。

    紅三師的前身是紅一軍團第三師,師長是張經武,後由軍團長羅炳輝兼;政委先是劉英(男),後由軍團政委蔡樹藩兼。

    廣昌戰役中,第十四師損失慘重,戰役後全師隻剩下幾百人,隨即被撤銷番號。

    1934年10月初,紅二十二師(會昌工人師)編入紅九軍團。

    紅二十二師的前身是中央警備師的一個團(孫喜洲隨這個團調入並任參謀長)和粵贛安遠、尋烏等地地方武裝組成的。龔楚、程子華、周子昆先後任師長,方強、黃開湘先後任政委。

    從福建長汀出發突圍轉移時,第三師有7000餘人,第十四師和二十二師4000餘人。

    該軍團與紅一、紅三、紅五軍團等部隊相比,雖然組建時間短,人數不多,但它在長征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

    紅九軍團與紅一軍團在左路行動,並在紅一軍團後跟進,掩護由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等機關和直屬隊組成的軍委縱隊前進。

    至11月中旬,紅九軍團突破國民黨軍的第三道封鎖線後進入湘南地區,紅二十二師因減員嚴重,番號撤銷,其所屬部隊分別編入第三師和紅一、紅五軍團。

    長征前調入紅九軍團任紅二十二師參謀長的孫喜洲,在紅二十二師番號撤銷後,被軍團長留在了軍團部。

    在突破國民黨軍第四道封鎖線的湘江戰役中,紅九軍團損失嚴重。

    之後,紅九軍團轉戰到貴州境內。

    1935年2月,根據中革軍委頒布的《關於各軍團縮編的命令》,紅九軍團縮編為三個團。

    紅九軍團的機構雖減少了,但基層部隊卻得到了充實,部隊的戰鬥力和機動性也得到了增強。

    在此前後,紅九軍團參加了四渡赤水和二占遵義的作戰。

    部隊縮編之後,幹部多了起來。為了保護這些幹部,軍團部將他們組織起來,成立一個教導隊,由孫喜洲任隊長,侯繼坤任政委,全隊約三百人。

    1935年3月,中共中央、中革軍委鑒於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已麇集在川黔滇邊區,中央紅軍在該地區作戰已失去了機動餘地,遂決定率中央紅軍主力南渡烏江,跳出國民黨軍的包圍圈。

    為此,中共中央、中革軍委賦予了紅九軍團單獨行軍和作戰的特殊任務——掩護中央紅軍主力南渡烏江。

    為加強對紅九軍團的領導,中共中央、中革軍委任命何長工為軍團政治委員。

    在何長工赴任前,毛主席還特意交代,要何長工與軍團長羅炳輝搞好團結,並肩作戰,不辜負中央的重托。

    何長工表示:“黨這麽相信我,縱有天大困難,就是赴湯蹈火,我也在所不辭。”

    當時,紅九軍團正在赤水河東岸的打鼓新場一帶活動。

    3月27日至31日,中革軍委主席朱德多次致電羅炳輝、何長工,要求紅九軍團在烏江北岸積極活動,偽裝成中央紅軍主力,大造聲勢,牽製與阻擊敵軍,配合中央紅軍主力作戰及南渡烏江。

    紅九軍團受領任務後,立即開會研究了軍委的指示,確定行動方針和以後與主力會合的辦法,並向全軍進行了深入的動員。

    隨後,紅九軍團在羅輝炳和何長工的領導、指揮下,在金沙的馬鬃嶺開始大造聲勢,折轉向東,在湄潭一帶展開活動,以吸引敵軍。

    中央紅軍主力乘機疾進,搶渡烏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