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652章兩河口會議(1/2)

    1935年6月12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1軍團2師4團與紅4方麵軍先頭部隊9軍25師74團在四川懋功達維地區勝利會師。

    兩個方麵軍領導人互致賀電,熱烈慶賀長征中的兩大主力會師,並表示要在黨的統一指揮下,攜手共進,去爭取蘇維埃運動的更大勝利。

    會師時,中央紅軍約2萬人,4方麵軍約8萬人。中央紅軍於會師後改稱第1方麵軍。

    1、4方麵軍會合前後,在4方麵軍工作的中央代表張國燾對當時的政治形勢的認識就同黨中央存在著分歧。

    黨中央認為兩個方麵軍的會合為開創紅軍和革命發展的新局麵,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因此,“總的方針應是占領川陝甘三省,建立三省蘇維埃政權。”

    因此,目前應當先奪取鬆潘、平武,消滅胡宗南部。

    張國燾卻認為,革命形勢低落了,紅軍是在退卻。

    因此,他主張向西康發展,建立川康政府,實現其所謂“川康計劃”。

    為了統一戰略思想,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935年6月26日在懋功以北的兩河口舉行會議。

    出席會議的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聞天、張國燾、王稼祥、博古、劉少奇、凱豐、鄧發,以及劉伯承、彭德懷、聶榮臻、林彪、林伯渠、李富春16人。

    周恩來代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首先作關於目前戰略方針問題的報告,著重闡述了以下三個問題:一、關於戰略方針。1、4方麵軍在會師以前的戰略方針是不同的。

    4方麵軍決定西去懋功向西康;1方麵軍決定到岷江東岸,並派支隊到新疆。

    兩個方麵軍會師後在什麽地區創建新根據地,首先要便利於我軍作戰,應力求具備如下三個條件:1.地域寬大,好機動。鬆潘、理番、懋功地域雖大,但路狹,敵人容易封鎖,我不易反攻。

    2.群眾條件好,漢族人口較多的地方。鬆潘、理番、懋功、溫川撫邊等8個地區人口隻有20萬,且藏民占多數。

    3.經濟條件好,要比較寬裕。鬆淄、理番、懋功一帶糧食缺少,牛羊有限,布匹不易解決,軍事補給困難,在大草原和遊牧地,既不習慣又不安全。

    鑒於此,黨中央決定在川陝甘建立新根據地,而且必須迅速前進。

    二、關於行動方針。目前1、4方麵軍的戰略行動轉移,如向南是不可能,向東過岷江也不可能,因岷江東岸有敵兵力130個團,對我不利,向西北是廣大草原。

    在這種情況下,黨中央認為現隻有一個轉向,即到甘肅,應向岷山山脈以北而背向西。

    這裏地域廣闊道路多,人口比較稠密,山少,我可用運動戰消滅敵人,以實現建立川陝甘根據地的戰略方針。

    三、關於戰略指揮。指揮問題的最高原則是:1.應集中統一, 集中軍委。2.使作戰更有力量,須統為左、中、右三個縱隊。3.為克服糧食、氣候、地形、少數民族區等各種困難,須加強政治工作。

    在討論周恩來的報告時,張國燾首先發言。他雖然勉強地接受了中央政治局決定的北上在甘肅南部建立根據地的戰略方針,但對中央北上戰略方針仍持半信半疑的態度。

    他承認1、4方麵軍會合後,消滅敵人更有把握,但對具體戰略方向,又含糊其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