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635章嬗變①(1/2)

    1931年建立的湘贛省是中央蘇區的重要側翼。在敵人步步為營的第五次“圍剿”中,湘贛省先於中央蘇區遭遇生存困境。

    1934年4月30日,博古在瑞金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提出中央紅軍“必須及早突圍”的建議並達成共識。

    會議還提出由紅六軍團組成“中國工農紅軍西征先遣隊”,為中央紅軍大轉移探路。

    8月7日,紅六軍團在軍政委員會主席任弼時、軍團長肖克、政治委員王震率領下,從遂川縣突圍西征。

    由此,湘贛邊的革命鬥爭進入三年遊擊戰爭時期。

    紅六軍團突圍西征,帶走了湘贛省黨政軍的核心領導層和軍隊主力。

    同時也帶走了紅軍學校、野戰醫院、製彈廠、修械廠等軍事鬥爭的輔助機構。

    這一切幾乎抽空了湘贛邊區的人力、物力、軍力等革命和戰爭資源。

    留守湘贛省的領導大都是臨時越級提拔。在經驗、威望、能力等方麵與先前有很大差距。再加上職務競爭和鬥爭策略分歧,影響了領導層的關係和諧。

    以上因素導致戰爭的行政、人力和物力資源進一步枯竭。雖然紅六軍團引走大批敵軍,但留守人員仍然要麵對10餘倍於己的國民黨正規軍。

    周圍都是敵人,留守軍民被分割在十幾塊狹小的根據地,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

    根據中革軍委的命令,為掩護主力突圍,留守軍民必須偽裝主力與敵周旋。

    這一重大使命,使留守軍民懷抱著堅守戰略支點的英雄主義豪情,而與敵人作殊死戰鬥。

    但隨著周圍地區迅速陷落,大量難民湧入尚存的小塊根據地,各種失敗傳言開始傳播。

    為穩定軍民情緒,湘贛省委三天兩頭開祝捷會。

    “那些日子。不管識字的不識字的,手裏都會捏一張套紅的《紅色湘贛》油印號外,在涼亭裏,樹蔭下,南貨鋪裏,津津樂道紅軍的輝煌戰績。 ”

    人們沉浸在人為渲染的勝利氣氛中。很多人都因此產生了一種錯覺:紅軍主力很快會打回來。

    然而,主力紅軍越走越遠,難民越來越多。祝捷會改變不了形勢的快速惡化。

    10月,留守的湘贛省委和軍區被迫突圍。

    12月,湘贛蘇區全部淪陷。

    由祝捷會到蘇區全陷,在軍民中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英雄主義豪情迅速下降。人們從幻想中拉回了現實。

    處於敵人重重包圍和追擊的情況下,他們的孤獨感與日俱增。

    在突圍中,為服從保留革命隊伍的大局,被迫放棄難民,軍民分離使留守人員成為無源之水,陷入孤軍作戰的狀態①。

    留守人員大部分是本地人,這種剝離使他們背負沉重的內疚感。內疚使他們的內心更為孤寂。

    主力越走越遠的消息,在催使孤獨感迅速攀升的同時,也強化了留守人員內心的主力情結。

    留守人員的主要職責是為主力回歸堅守戰略支點。主力勝利就是他們的勝利,主力凱旋成為他們最大的精神寄托。

    湘贛蘇區全陷後,麵對敵人的屠殺,留守人員期盼主力回來報仇。他們的主力情結達到了最高點。

    留守人員的二把手譚餘保在重病時整日囈語,叫喚著:“任胡子(任弼時)”、 “王胡子(王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