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594章 四渡赤水①(1/2)

    土城戰役的戰略意義對紅軍這麽重大,為什麽當時和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未被紅軍主要將領所認識呢?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軍情緊急,紅軍一渡赤水後在紮西其間主要是休整部隊和傳達遵義會議精神。

    加上當時還沒有二、三、四次渡過赤水,土城戰役的戰略決策和戰略意義沒有完全顯現出來。

    但是盡管如此,毛主席在紮西會議上還是從“敵情沒有摸準”和“輕敵”兩個方麵來檢討。

    他認為由於不該出現的失誤,造成紅軍傷亡較大,土城戰役應該是場失利之戰。

    後來的研究者就抓住毛主席在紮西會議上的這段話,來否認土城戰役的戰略決策和戰略勝利。

    紮西會議上毛主席所說的這段話,經過他在四渡赤水的數年後(延安時期),再來總結土城戰役的那段精辟論述進行比較,證明是不全麵和不客觀的。

    聶榮臻生前曾說過:“四渡赤水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得意之筆”。

    四渡赤水就包括一渡赤水前的土城戰役。

    因為這一仗是改變紅軍被動局麵的關鍵一仗。沒有土城這一仗的戰場和戰略上的勝利,中央紅軍長征的曆史將會是另一種結果。

    因此說四渡赤水的順利和成功,首先是土城戰役和一渡赤水的勝利和成功。

    同時,戰場選在青杠坡雖然是臨時決定,但也是必然選擇。

    青杠坡位於土城東南(實為近東)五公裏處。

    青杠坡腳下的石高咀,是川黔古驛道由重慶、趕水入土城和由遵義、桐梓、仁懷等地入土城的兩條道路交匯處,向稱土城東南第二防線①。

    古代即在這裏駐兵防守,“營棚頂”因此得名。

    1935年1月20日23時紅軍總部關於紅軍行動電文中就指出:“我野戰軍應迅速向赤水(縣城)及其附近地域集中,以便奪取渡過赤水為先機,在必要時並便於在赤水以東地域與追擊和截擊的敵人的一路進行決戰。”

    1月24日中午紅軍中央縱隊後衛五軍團與從綦江正趕來尾追的川軍郭勳棋部在良村以西的梅溪河打了一仗,至此川軍緊追紅軍不放。

    1月26日零時30分,中央軍委在習水縣境內分析敵我狀況,決定在土城以東地域消滅尾追的川軍郭勳祺部。

    軍委將這一決定及時通報各軍團說:“26日軍委縱隊前進至土城,在其北端宿營……五軍團缺一團應集結木楠壩三袁場地域,以另一個營開始在大爛壩(今大安)以東山地繼續以官渡河,最後在圖書壩附近山頂為節節掩護陣地,以便吸引敵人至土城之東,準備會合三、五軍團共同消滅該敵(郭勳棋部)。”

    中央軍委作出的這一決定,是因為1月26日兩路紅軍三、五軍團均能相繼到達土城地域,紅軍主力相對集中,紅軍與川軍決戰的條件形成。

    而土城至赤水縣城之間是紅軍從遵義出發前就設定的西渡赤水地域,如果不消滅或擊潰緊追而來的川軍郭勳棋部,紅軍無論是從土城、元厚或赤水縣城之間的任一地方渡過赤水河,均要受到尾追川軍的威脅和幹擾。

    因此中央軍委決定在土城以東地區與尾追的川軍郭勳棋部決戰。

    盡管如此,紅軍要在土城以東什麽地方與尾追川軍作戰,仍未定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