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593章 土城戰役③(1/2)

    蔣介石把在這一帶圍堵和消滅紅軍提到“事關黨國命運所係”的戰略高度,督促各部奮勇。

    而川軍統帥劉湘也要求所部哪怕全軍覆沒也要全力阻擊和圍殲中央紅軍。他是生怕四川被赤化。

    於是劉湘命令川軍南岸“剿總”潘文華命令郭勳祺和廖澤等四個旅晝夜兼程從後麵猛追中央紅軍,將中央紅軍退路堵住。

    在北麵,潘文華命令達鳳崗和章安平兩個旅晝夜兼程搶占赤水縣城,堵住中央紅軍北出與紅四方麵軍會合的通道。

    似這樣,在軍情和地理條件上,中央紅軍處於進退兩難的被動局麵。

    土城處於這條狹峪的南端,地處雲、貴、川三省通道的交匯處,地勢較為開闊,如同一條口袋的袋口部分。

    中央紅軍如果不在土城與尾追的川軍決戰,將其擊潰,而是按照蔣介石設下的圈套丟下土城北進,就進入了口袋之中。

    中央紅軍就將在撤退和生還的重大戰略選擇上失去主動權,中央紅軍就有被分化瓦解進而被消滅在赤水河狹峪的危險。

    毛主席是最善於利用軍事要塞進行戰略布局的天才軍事指揮員,他在長征途中始終不停地在馬背上研讀清代顧祖禹的著名軍事地理專著《讀史方輿紀要》。

    該書對土城地區在古今軍事地理上的重要作用有精辟論述。

    書中說:“扼永寧(今土城儒維堡子頭,元代和明初時為永寧宣撫司住地)以拒川蜀之師,則川蜀未敢爭也!”

    土城鎮位於赤水河中遊東岸,“濱播枕永,襟合帶瀘”。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漢代於此設置“平夷縣”,其名稱和含意就是:“平服和震懾少數民族的軍事重鎮”。

    三國蜀漢時期,李恢因此在這裏設置“廉降都督府”。

    宋代命名為“武都城”,明確地將土城的軍事戰略地位提了出來。

    元代在今土城儒維堡子頭設置“永寧鎮邊都元帥府”,並在今土城菜園子設立“古磁城千戶所”,土城地區成了永寧和播州兩大土司重兵防守之地。

    明代中期在今儒維堡子頭設置“唐朝鎮”,後來在土城改置“忠赤鎮”,是永寧奢氏抵禦播州和南明王朝控扼川黔的軍事要地。

    因此,清代著名學者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說:“扼永寧(今土城儒維堡子頭,元代和明初是永寧宣撫司治所住地)以拒川蜀之師,則川蜀未敢爭也!”

    土城在古今軍事戰略地位上的重要性,就在於它是川滇黔三省通道的交匯點。

    它北麵通往四川腹地,西南麵通往雲南,東南麵通往重慶,綦江和遵義。

    因此說土城的軍事地位是“一卒鎮三方”,誰控製了土城誰就在戰略上贏得了主動權,可以迂回穿插於川滇黔三省之間,使之立於不敗之地。

    因此中央紅軍進入土城後,毛主席已敏感覺察到土城對於紅軍生存的重要性。

    他根據當時的敵我狀況,北出四川與四方麵軍會合的第一方案已不能實現。

    於是他決定控製住土城這一軍事戰略要地,趁土城以西敵軍尚未形成合圍之時,實施第二套方案,從土城西渡赤水進入滇東北地區,以便在戰略轉移上贏得主動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