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587章 烏江戰鬥②(1/2)

    進入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後,紅軍在黎平縣進行了三天的短暫休整。隨後將部隊的行軍模式進行了改變。

    怎樣改變呢?就是改過去“三人團”製定的“甬道式”行軍為“三角式”行軍。

    何謂“三角式”行軍?即:中央縱隊居中,紅一、三軍團在左右兩側,紅五軍團斷後。

    紅軍的行軍目標直指烏江南岸。居中的中央縱隊目標直指江界河渡口,而中央縱隊是整個紅軍中的首腦機關,以及黨政軍主要領導和家屬等。所以,中央縱隊前進的目標是整個戰役的重點。

    黎平會議決定:到黔北去,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新蘇區。紅軍的目標直指遵義,而烏江則是橫亙紅軍通往遵義的天險。

    就在三路紅軍分別到達烏江南岸的回龍場、江界河、茶山關渡口之時,國民黨以薛嶽為主的追剿部隊己尾追紅軍而來。

    這對於剛剛經曆了湘江戰役之痛的紅軍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

    猴場會議采納了毛主席正確的軍事思想,結束了李德等“左傾”錯誤路線對紅軍的獨斷軍事指揮,決定迅速搶渡烏江。

    因為隻有搶渡烏江,才能向遵義挺進,才能擺脫前有烏江天險,後有追兵圍剿的嚴峻形勢,才能不讓烏江成為紅軍的第二個湘江。

    而隻有這樣,才能改變紅軍自長征以來的被動局麵。

    當時的敵情是有利於我們的,這是因為紅軍前進道路上隻有一個王家烈,薛嶽還在後頭跟著呢!

    貴州軍閥王家烈雖集貴州的軍政大權於一身,但實際上內部卻是派係林立,表麵聽從實則各自為政。

    而王家烈所能指揮的隻有自己的兩個師5個旅15個團,且戰鬥力低下。這是因為王家烈的士兵幾乎均為“雙槍兵”。

    盡管如此,紅軍麵臨的形勢依然嚴峻。

    當紅軍進入貴州,特別是逼近烏江,威脅到王家烈的老巢----遵義和貴陽之時,他大為恐慌,急令貴州全境協力防堵紅軍,妄圖憑借烏江天險防堵紅軍進入遵義一帶。

    紅軍大舉入黔,出乎蔣介石的預料之外。因此,蔣介石一麵密令薛嶽率20萬大軍一路追擊進入貴州,一麵急令黔軍王家烈部嚴防死守烏江,堵截紅軍於烏江南岸。

    蔣介石下令黔軍積極配合國民黨中央追剿軍薛嶽部在烏江南岸地區攔阻紅軍,力圖把烏江“變成第二條湘江,將紅軍殲滅於烏江以東、以南地區”。

    同時,蔣介石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充分利用紅軍入黔之機,派重兵尾追入黔。

    以前是沒有理由進入貴州,這次的理由十分充分,誰敢違逆?!

    所以他入黔,一為追剿他的心腹大患----紅軍,二為染指貴州政治、軍事,借機解除他的另一個心病----雲、貴、川三省多年來的各自為政和對其統治的陽奉陰違。

    為此,蔣介石還調動湘、桂、雲、川四省地方部隊從四麵八方殺入貴州,妄圖把烏江南岸變成剿殺紅軍的主戰場。

    紅軍為實現黎平會議決定,盡快擺脫紅軍長征以來因錯誤的、獨斷的軍事領導造成的被動局麵。決定搶占烏江。

    當中央紅軍到達貴州黃平縣境時,進行了一個短暫的休整。

    在這裏,紅軍重新調整了兵力部署,對突破烏江的戰略計劃確定為:以中路為重點,多路、多點、多渡口同時發起攻擊,以確保中路強渡成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