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最新章節

977【文教政策調整】(1/3)

    坤寧宮。

    楚王離開紫禁城之前,又到這裏拜見了母親,然後興衝衝的籌備雜誌去。

    不管是辦雜誌,還是今後做別的生意,終歸要慢慢學習鍛煉,並非一朝一夕之事。

    傍晚,趙瀚來到坤寧宮,坐下聊了幾句,隨口問道:“又給了枰兒多少?”

    “五百兩銀子,”費如蘭沒好氣道,“給多了你又不高興,沒見哪個皇帝這麽薄待子女的。”

    趙瀚笑著說:“給的銀子太多,他就隻知享受了,哪還願意自己闖蕩?”

    趙瀚其實在拿自己的孩子做實驗,看能把他們逼得如何發展。一切都是可以調整的,比如提高宗室俸祿,底線是不能高得離譜,親王俸祿三倍於正一品就是極限。

    又或者,今後給予特許經營牌照,但特許經營的範圍有限製。

    至於王爺該留在京城,還是到地方上就藩,這個也在觀察實驗當中。

    費如蘭突然關心起盤七妹的孩子,頗為好奇問:“晉王在天竺不會有危險吧?”

    “應該不會,他選了一個小國。”趙瀚說道。

    此時的晉王趙匡栐,還在印度收割冬稻,幾次對外戰爭沒有打響,國內對他的情況一無所知。

    費如蘭尚有一個兒子,中學都沒畢業。三個親生皇子當中,老大是太子,老二搗鼓做生意,老三她想安排一下。可既想孩子留在身邊,又想孩子做出一番事業,費如蘭的心情非常糾結。

    “天竺氣候如何?我聽說那裏很熱。”費如蘭又問。

    趙瀚點頭:“是很熱,便是冬天,印度南方也偶爾30多度。”

    費如蘭說:“諸位皇子,皆嬌生慣養,哪裏受得住這等天氣?天竺也沒什麽好醫生,若有個頭疼腦熱怎辦?”

    趙瀚笑著說:“都有醫生隨行,還帶了許多藥材。”

    費如蘭說:“陛下莫要哄騙我,名醫都不願出海,去天竺的全是庸醫和學徒。”

    “那些醫生學徒裏,也有幾個高明的,早就隨師問診好多年,”趙瀚解釋說,“上次桓兒害病,還是疑難雜症,胡醫生不就是讓徒弟問診?那徒弟開的方子,胡醫生一個字都沒改,桓兒沒幾日便藥到病除了。”

    費如蘭點頭道:“那個學徒我記得,好像叫周欣還是什麽?”

    趙瀚說道:“叫周茂興,這次也跟隨晉王去印度了。”

    “那頂好,能叫人放心。”費如蘭笑道。

    翌日,禦前會議。

    不止各部院眾臣參加,太子趙匡桓及屬官也獲準旁聽。

    禮部尚書王調鼎,首先匯報工作:“翰林院協同禮部,已編好各族常用字詞對照表,下個月便發給全國相關地區的官吏。不過,青海和西藏各族的字詞對照表,暫時還沒有編完。”

    “已經不錯了。”趙瀚讚許道。

    吏部尚書左孝良說:“廣南省的府縣吏員,出自苗族的越來越多,這引起越族吏員不滿。情況有些棘手,越族吏員抵觸政令,往往陽奉陰違。廣南省撤換了許多越族吏員,但依舊無法解決此事。廣南布政司,請求追加教育經費,開辦更多的中小學校。”

    趙瀚說道:“這事讓財部和禮部商議,兩個月內給出方案。”

    趙瀚早已提出華夏民族的思想,說漢人是兄長,各族是弟弟。他能做的隻有這些,並非人為製造民族區別,而是各族的語言無法交流。

    官員施政之時,也有一定的傾向性。

    比如在西南地區,府縣拔選吏員時,會更傾向於漢人。但到了廣南省,那裏的漢人不多,於是在選拔漢人吏員之外,又優先考慮苗族和會說漢話的越族。

    苗族跟漢族,顯然是更親近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