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最新章節

977【文教政策調整】(2/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從語言詞匯就能得出結論,各族苗語雖有不同,但大致都是相通的。日、月、人、手、口、大、小、多、少、中、下、魚、鳥……這些苗語基礎字詞,都能在漢語中找到詞源。

    比如苗語中的“書”、“字”,讀音為“牘”。“牛”、“馬”等字的發音,跟漢語極為類似。

    這表明在很久以前,漢苗兩族同出一源。

    而越語呢,雖然也有大量詞匯,跟漢語讀音非常相似,但大多數屬於高級詞匯,而不是基礎詞匯。

    比如公主、工錢、禮儀、陽曆、元旦、交通,越語跟漢語讀音沒啥差別。這種情況,是在借用外來詞匯,而非剛開始就一樣的。當然,也有少數基礎字詞類似,比如坐、讓、冷、東等等。

    不論如何,廣南省有許多苗族存在,他們以前在越南屬於二等公民,現在卻被漢人官員大量選拔為吏員。

    越族當然不高興了,雖然越族吏員,數量遠遠超過苗族,但就是心裏不平衡。即便是越族百姓,也不願看到苗族吏員,他們隻接受被漢人統治。

    民族矛盾愈發激烈,此時還沒有釀成暴動,但各種小衝突層出不窮,越族吏員陽奉陰違更是普遍存在。

    一味壓製,是壓不住的。

    隻能增加教育投入,開辦更多學校,讓越族和苗族孩童學會說漢話、寫漢字。這得經過一兩代人,才能初見成效。

    談起教育,禮部尚書王調鼎說道:“海外幾位總督,先後發來公函,請求在設立考場。類似於鄉試,請朝廷給予舉人名額,然後一起送到南京會試。”

    首輔劉子仁說:“即便是最先占據的呂宋,也還在討論籌建馬尼拉大學。海外各地,連個大學都沒有,就急著搞什麽鄉試,他們有那麽多科考士子嗎?”

    “有,”王調鼎解釋說,“一是駐軍的子女,二是原有的漢人。就拿巨港和三寶壟來說,那裏的漢人已經繁衍兩三百年,雖然改信綠教,卻也在用漢字,富家子弟更是要學四書五經。”

    眾臣們一番討論,趙瀚最終拍板:“給海外各總督轄地,總共十個舉人名額。各地學子,在椰城考試,考出十個舉人。這十人再來南京會試,單獨設一考棚,給出一個進士名額。就叫……附榜。”

    所謂“舉人”,就是大學畢業生,海外沒有大學,屬於臨時政策。

    海外各地的漢人,總數也有二三十萬了。高級知識分子雖然很少,但也得給他們一個盼頭。專門為海外漢人,定十個舉人、一個進士名額,政治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

    丁憂期滿的費純,如今是普通閣臣,他說:“設置海外科舉附榜,就得劃清戶籍和學籍。許多海外移民,戶口還在原籍,隻是寄籍於海外。不劃清戶籍而設附榜,恐怕有閩粵士子,卻去海外考試。”

    高考移民,在明代就已經很常見。

    清代的台灣就更明顯,台灣最初幾個進士,全是福建人和廣東人。

    “此事不易。”戶部尚書郭舜禹說。

    趙瀚說道:“不易也要做,讓海外移民,盡快確定戶籍。繼續保留原籍也可,但子女不得參加附榜科舉。一旦被發現寄籍科舉,剝奪三代科舉資格。而在海外落戶的,他們的大陸土地,可贈給家屬或親戚,官府不要強製收回,否則沒人願在海外落戶。”

    獨自移民的,田畝自然留給大陸親人。

    舉家移民的,說是贈予,其實變相承認土地買賣。

    郭舜禹說道:“還得配合賦稅政策,落籍海外的,賦稅數額不變。寄籍海外的,額外增加田賦!”

    這時又沒戶籍聯網,雙戶籍肯定能鑽空子。

    但移民長期在海外,長久下來,他在大陸的土地,自然而然就變成親屬所有。舉家搬遷的,那就更保不住,多半被親友或鄰居給占了。因此雙戶籍,並不能帶來什麽收益,還不如到外海官府把戶籍落實清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