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最新章節

904【發鈔】(1/5)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宋閣老是什麽病?”趙瀚問道。

    名醫張璐回答:“外感風寒濕邪,周身經絡不暢。此為痹症。”

    “說人話。”趙瀚沒好氣道。

    張璐蹦出兩個字:“風濕。”

    趙瀚又問:“很嚴重?”

    張璐回答:“膝蓋和腳踝的骨頭已變形,痛得無法下地,須得長期治療安養。”

    “知道了,”趙瀚揮手說,“你們盡心治療吧。

    張璐拱手告退。

    趙瀚埋頭看著宋應星的辭職信,順手批複兩個字:不允。

    不允是假的,但得三請三辭。

    緊接著,趙瀚又給宋應星加官,加的那種榮譽虛銜。這是在給宋應星退休做準備,辭職一次,就加官一次,正式退休時能夠榮歸故裏。

    宋應星即將病退,費純正在丁憂。

    還有個蕭煥,已經丁憂一年半。蕭煥最開始搞情報,接著掌管十多年刑律。入閣之後,也多負責律政,舊法的修訂,新法的出台,這些事情他最懂。刑部把方案交到內閣,主要就是靠蕭煥來審核,首輔和皇帝負責最終拍板。

    趙瀚繼續批閱奏章,卻是張國維的奏疏,請求追加200萬兩銀子,修建安山湖的堤壩和閘口。

    張國維對黃河人工改道,有一半的河道路線,跟幾百年後的黃河不一樣。

    後世的黃河,在蘭陽(蘭考縣)突然折向東北,那是因為銅瓦廂決堤造成的。

    銅瓦廂決堤,既是天災,更是人禍。

    清朝沿襲明朝治理黃河的思路,為了保住漕運,年年在北岸築堤,迫使黃河流入淮河。黃淮河段,泥沙大量淤積,導致黃河的河南東段常年決口,每次決口都是增築堤壩,飲鴆止渴死保著漕運。

    在這種情況下,雍正初年,銅瓦廂附近就決口了。當時河床還不高,於是堵口築堤,日積月累,成為險工。到乾隆末年,情況更加惡劣,已經堵不住了,隻能在中段放水泄洪。到嘉慶末年,情況危險到極點,每年都得砸銀子。

    直至道光年間,這處黃河險道,已成貪汙的重災區。朝廷年年撥款治理,真正用於工程的資金,卻連十分之一都不到,超過90%的銀子被貪汙了。

    貪汙且不說,如果哪年洪水不來,官員就主動扒堤決口,淹沒北岸無數村莊,趁機向朝廷伸手要銀子築堤。

    年年築堤,卻年久失修,黃河在此大決口,又恰逢太平天國,滿清朝廷直接擺爛。

    淹就淹唄,咱躺平了,黃河愛怎麽改道就怎麽改,漸漸形成了幾百年後的黃河水道。

    大同新朝麵對的情況不一樣,銅瓦廂此時並不危險,真正危險的是黃陵岡一帶,從明代中期這裏就各種決口。

    於是張國維就在黃陵岡引流,將濰水(趙王河)的河道拓寬數倍。今後黃河主幹道,就流經曹州(菏澤)、鄆城,匯入安山湖與大運河相交,繼而在東阿的西邊,跟大汶河、廣濟渠合而為一。

    安山湖就是後世的東平湖,但比東平湖的麵積大好幾倍,一直延伸到梁山那邊。

    而廣濟渠,就是金堤河。

    張國維這麽一搞,聊城到濟寧的大運河,就將被弄得亂七八糟,夏天洪水爆發很難再行船。隨著時間推移,泥沙淤積嚴重,那段大運河可能會徹底廢掉。這也是明清兩朝,不願黃河改道的原因所在。運河一廢,漕運咋辦?

    另外,黃河匯入安山湖,數十上百年之後,湖泊麵積不斷壯大,極有可能重新變成梁山泊!

    整體情況就是這個樣子,跟幾百年後的黃河相比,隻有從河南到東阿的河道不相同。此後就一模一樣了,都是在東阿境內,借道大清河流入海洋,今後肯定沒有大清河了,大清河從此變成黃河下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