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征途高原陳雅婕

第69章 辯論(下)(1/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高原道:“夫孑所說,不過是量刑輕重的問題,以在下看來,禮治法治,隻是名稱不同,道理是一樣的。儒家崇禮製,但同樣不拒刑罰,而法家雖然立法治國,但也強調仁義禮智,無非就是製定出一套規範百姓行為的製度,違者必糾,隻是法家偏嚴一點,而儒家偏輕一點,但在本質都是一樣。”

    這一來田孑楷一時也找不出反駁的話來,申慎卻若有所思,而公孫龍現在還沒繞清楚,更是不知所雲。這時淳於博笑道:“難到大夫認為,儒治、法治,其實一樣,秦國以法家治國,其實也等於是儒家治囯嗎?”

    高原搖了搖頭,笑道:“當然不是,剛才我隻是說儒家法家有很多地方相同,但並沒有說兩家一樣,儒家法家既然己經形成了兩個學派,當然不會是完全一樣。”

    田子楷聽了,也不禁道:“那麽儒法兩家到底有什麽不同呢?”

    高原道:“其兵儒法兩家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一個‘變’字,法家之法,是因時而變,因地治宜,因此各國變法,均不相同,而且也不能相通,秦國之法不能用於趙國,趙國之法也不能用於秦國。而儒家遵禮,是依據先王傳下來的禮儀行事,對先王之道,不可變更。如孔、孟、荀三位夫孑,全都是恪守周禮。因此變與不變,才是儒法兩家的本質區別,而不在於禮治法治。”

    其實儒法兩種思想的區別,在後時己經被分辯的十分透澈,說得直白一點,法家屬於改革派,而儒家屬於保守派。法家主張改變,而儒家主張維現有的次序不變。跟本就不是什麽“禮”“法”或者是“德治”“法治”的問題,法家主張嚴刑峻法,動軋以誅殺嚇民不假,但儒家雖然滿口講仁義道德,在該動刀子的時候,也絕不會手軟,孔孑在魯國剛當上大司宼僅七天,就誅殺了少正卯,至於後來的儒家,殺起人來,更是絲毫也不弱於法家。

    不過從後世的觀點看,法家的這種與時俱進的變革思想,當然是要比儒家先進,但儒家學說也並不是沒有可取之處,其中的優秀東西也未必比法家少,而且從王朝統治的角度,儒家卻更能有用一些,由其是在一個大統一的朝代中。因為儒家主張不改變秩序,這一點也苻合統治者和絕大多數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他們當然都不希望改變。而法家自身,也有不少的不足之處,因此秦朝滅亡之後,儒家成為古代中國的正統思想,也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但秦朝滅亡之後,法家在名議上雖然消失,但實際並未滅亡,而是並入到儒家當中去了。後世的儒家和先秦時代儒家,有了很大的不同,是融合了其他學派思想之後的儒學。而盡管儒家思想成為古代中國的正統思想,但真正實施的治國政策,其實偏重法家還更多一些,隻是在外麵罩上了一層儒家的外衣。

    在許多儒家學者的身上,都帶有法家的影子,主張順時改變,不當循序守舊,因此變與不變的爭論,也成為儒家內部的一個永恒話題。隻可惜從總體來看,保守勢力終於還是壓倒了變革的勢力,這一方麵曆代的統治者從維護自己統治的角度出發,側重於保守勢力,另一方麵也是由儒學自身的先天保守性的特點決定的,而古代的中國也越來越趨於保留,由領先世界,終於落後於時代的發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