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玄賈母

第三百二十七章 中原幹戈古亦聞(一)(1/2)

    但是冷靜下來後,楊慎一卻覺得這反而是最好的劇情。

    廣平郡王遇刺,剩下的儲君之爭,名義上內閣和樞密院占據優勢,可皇太後和皇貴妃卻占據大義。吳國公比起皇四子,相差得太遠,強行把他推到新君位置上,肯定會引起諸多的反對。

    現在皇太後、皇貴妃帶著皇四子居然跑了,而且在這麽的關鍵時刻居然從皇城內宮裏跑了。表麵上看,是躲開內閣和樞密院的把控,然後可以在忠廉王和其他“忠義之士”的擁護下繼位。實際上是一著極臭不過的棋。

    皇太後和皇貴妃待在宮裏,堅持立皇四子為新君。大義在手,內閣和樞密院敢動他們半毫嗎?隻要把立皇四子的消息傳出去,隻怕許多士子文官和地方都會擁護這個決定,到那時,宮內宮外共同施加壓力,內閣和樞密院絕對承受不了,最後隻能乖乖就範,擁護皇四子繼位。

    現在她們這麽一跑,反倒理虧了。什麽髒水都可以往她們頭上潑,甚至大行皇帝突然駕崩的罪名,也可以往她們身上沾一沾。到那個時候,她們什麽大義都沒有。就算她們做好了萬全準備,有信心跟內閣、樞密院分庭抗禮,可抗得過這天下大勢嗎?

    到底是誰給她們出得這個餿主意?背後之人怕不是幫她們,而是在坑她們。

    楊慎一腦子轉得極快,從莒國公鬧事自殺,到廣平郡王遇刺,再到皇太後、皇貴妃帶著皇四子出逃,這一連串的事件上他琢磨出味道來,像是有人精心安排好了。這些事情,最大的獲利者是誰呢?

    吳國公?可是據他所知,吳國公一向低調,最關鍵是手裏沒有多少實力,文武百官和地方對他根本不熟悉。就算是有這份心,也沒有這個實力去做這些事情,更沒有什麽名望去讓大家擁戴他。難道是...

    楊慎一的目光在旁邊一直安靜坐著的忠順王身上瞟了一眼。這時,韓東國、杜雲霖、周天霞三人的目光也從忠順王身上飄了回來,與楊慎一的目光在空中交織在一起。

    都是千年的狐狸,冷靜下來,很快就能把事情想明白。隻是現在隻能這麽想想而已,沒憑沒據的也拿忠順王沒有任何辦法。而且擁戴吳國公更好,這一位沒有什麽根基,萬萬離不開靠著閣院的擁戴。既然如此,那就大家繼續往下演唄,看你能出什麽幺蛾子。

    內閣和樞密院毫不猶豫地以隆慶帝遺詔形式,封吳國公李烔為燕王,進上將軍,授五軍大都督,領京兆尹。

    然後儲君李烔率文武百官哭靈,給大行皇帝敬廟號“孝宗”,進諡號“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上“憲天崇道英明帝君”道號,供奉自然觀。

    接著,李烔在孝廟章皇帝靈前受遺詔,繼承大統,改年號“正統”。繼而下旨大赦天下,封賞群臣。

    一路跑到太原的皇太後、皇貴妃聯袂下旨,宣布擁皇四子繼位,改年號“弘同”,進皇太後為太皇太後,皇貴妃為皇太後,垂簾聽政。封忠廉王為魏王,東平郡王為韓王,北平靖王為齊王,三王同輔政。改太原為晉陽,定為行都。

    接下來便是互相指責對方為偽朝,攻訐逆臣。楊慎一等人原本不把晉陽放在眼裏,可是不到一月,河東大半州縣奉晉詔,河東轉運使歸晉,布政使、兵馬使被害,按察使退守安邑。隨即,陰山行省南七州奉晉詔,九邊軍鎮中錫林軍和歸化軍同奉晉詔,一萬四千邊軍和三萬陰山、河東兩省郡軍集結在大同,虎視京師。

    京畿震驚!

    “這些亂臣賊子!”楊慎一怒聲大罵道,半山堂裏氣氛緊張。

    “現在最要緊的不是逆軍步步緊逼,而是各省態度曖昧,這可不是什麽好事。”杜雲霖皺著眉頭道,“嶺東、河南兩省,口頭上說奉詔,實際上卻在旁觀。南直隸、關中、兩浙雖然也奉詔了,但兵馬糧草調遣,必須經過嶺東河南才能到達京畿,遠水解不了近渴。”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