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姓竊明

第19章 隨州炮戰(1/4)

    沈樹人四月十七清晨啟程、快馬加鞭去江陵求援,十九日深夜抵達,僅僅歇息一夜便次日折返。歸程途中因為體力不支,騎馬難免會慢一點。

    好在後半程坐船卻是順流而下,所以總共耗費的時間還是差不多,二十二日還是趕回了孝感。

    孝感戰場上,賀錦和賀一龍當然也不會白白等待。

    他們在四月十六初戰失利後,就拚命趕造攻營武器、等待後軍陸續集結。

    十八日,前線的流賊主力就正式突破了三萬人,又過了兩天,總人數達到了四萬。

    最後的一萬人,按計劃再有兩天也能到齊了,到時候就是實打實的五萬大軍泰山壓頂——也別嫌棄二賀的兵馬行軍慢,主要是他們得翻越大別山區行軍,走山路比平原還難得多,後軍還要帶重裝備和糧草輜重,就更慢了。

    另外,經過三天的攻營武器趕造,流賊已經把方圓十裏的綠化破壞慘重、砍了無數大樹,製作出了上千副可以作為攻營掩體的簡易厚木大盾,可以讓士兵們推著抵近前沿、供攻營的遠程部隊躲在後麵開槍射箭。

    此外還有幾十具簡易的破門破木牆用的撞木、數十副短梯和壕橋架板。這些東西隻要能推到近前,就能直接搭在相對高度不超過一丈半的夯土基座木牆上,形成斜坡,讓士兵們直接衝上去,比爬城牆可容易多了。

    而最讓賀錦和賀一龍信心爆棚的一個理由,還是十九日入夜時分,他們軍中的火炮,終於被運到了前線!

    沈樹人之前對付劉希堯、藺養成時,這些革左五營中實力較弱的營,沒有大炮。但流賊裏麵勢力較強的部隊,多多少少都有幾門炮。

    明末的戰爭形態,跟很多人腦補的很不一樣。尤其是崇禎五年之後,大炮技術早就擴散了,並非大明官軍獨有。

    到崇禎最後幾年,大炮數量最多的勢力,居然是滿清——滿清從登萊兵變得到孔有德、耿仲明等漢奸攜紅夷大炮和鑄炮工匠投降後,一直非常重視狂造大炮。

    到崇禎死時,清軍竟有超過兩百門大炮,數量為天下之冠。所以曆史上後來史可法守揚州才那麽容易被轟塌了城牆,而聽說揚州被輕易轟爛後,南京守軍也被徹底嚇住,根本無膽固守。

    除了滿清之外,當時天下紅夷大炮第二多的勢力,就是福建鄭芝龍,第三才輪到大明朝廷。

    在滅亡前,朝廷擁有的紅夷大炮總數,也才一百多門。

    而李自成、張獻忠兩大勢力,在最後兩年裏,火炮總數也膨脹到了幾十門的規模。再往下的小流賊,則有幾門到十幾門不等。

    此時此刻,賀錦和賀一龍還不算太富裕,也是傾盡了家底,在隨州軍前集結了兩門千斤佛郎機、七八門普通佛郎機,紅夷大炮倒是沒有。

    明末的紅夷大炮,自重普遍在三千多斤到四千五六百斤,對應西方的12磅艦炮和18磅艦炮。

    原裝的荷蘭貨,裝藥裝彈都可以足額達到上述磅數。明朝國產仿製的質量差些,炮身還是一樣重,但裝彈藥要酌減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否則跟原裝進口一樣強裝藥,就很容易炸膛。

    而佛郎機比紅夷大炮還落後了近百年,是16世紀的葡萄牙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