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閑人

第八百九十八章 儒道法兵賢(1/3)

    雖說李治對於武媚娘的建議非常感興趣,但是可不能這麽就輕易下決定了,他還得跟重臣商量,然後再做定奪,畢竟科考事關江山社稷,是國製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李治掌權來,第一回商量這麽大的事,而且他也想借科考一時,收攏人心,所以不容有片刻疏忽,必須謹慎麵對。

    於是這一日傍晚時分,李治就召崔義玄,韓瑗、來濟、許敬宗、李義府、李勣、韓藝入兩儀殿議事。

    這事不能緩,因為經韓藝這麽一鬧,天下寒門都在翹首以盼,朝廷究竟會是怎樣一個反應,是繼續維護士族的利益,還是給予寒門一些重視,那麽科舉無疑是最好的表達,這幾日滿朝文武都在思考這事。聰明的大臣都知道科舉對於李治而言,不僅僅是人才問題,更加是開啟李治時代的一個標誌性的事件。

    這皇帝看重的事,大臣們必須要認真思考啊!

    而如今科舉現在還是雛形,還未成型,大家也都在摸索這出路在那裏,這發揮的空間就很大。

    李治先是將武媚娘的建議告訴了這些重臣,當然,他並未說是武媚娘的建議。

    韓瑗聽得眼中一亮,讚道:“陛下英明,此法甚妙。”

    許敬宗卻道:“陛下此法雖妙,但是若是完全以策論為主的話,那麽考生該看什麽書?看書的重點是什麽?而且也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老臣建議還是保留明經科,以明經科去引導學子讀什麽書,再以進士科判定學子的能力高下。”

    李治聽得稍稍點頭,覺得說得挺有道理的。

    來濟卻道:“許大學士此言詫異,我在家思考數日,發現特派使之策,乃上上之策,可助我朝解決一個大問題,就是儒道當如何處之?我朝奉行的可是儒道並行的政策,並不是像漢朝一樣,初期遵從黃老之術,武帝時就奉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以前科舉中最為重視的明經科和進士科都是以儒家經文為主,而我朝專為道家思想設立的道舉科,卻未得重視,這導致道家學派的人士一直都感到不滿。”

    說著,他向李治一拱手道:“陛下,臣建議取消道舉科,將道家思想也歸為進士科,因為這治國之道,當儒道兼行,有些問題可以用儒家思想來解決,有些問題可以用道家思想來解決。不以經文為主,而以策論為主的話,就可以將儒家和道家的經書和經義融入到策論當中,這樣得也能促使考生學會靈活運用儒道經文中的知識。”

    李義府道:“中書令,若是如此的話,無疑增加了科考的難度,儒家子弟得去看道家,道家弟子,得去看儒家的書,這真是太難了。”

    韓瑗道:“這有何不可,這能促使考生博覽群書,為朝廷選拔更多優秀的人才,其實朝中很多大臣對於儒道二家的思想都備至推崇,甚至崔盧鄭王四大家族中,也有許多名士研究道家思想,這兩家思想各有益處,而且策論是以靈活運用為主,並不需要死記硬背,反倒減輕了考生的壓力。”

    李義府搖頭道:“但是進士科曆來就非常難考,二十個及第的考生中,隻有一兩個進士,多半都是出自明經,若取消明經,那無疑增加了科舉的難度,長此下去,考生會對科舉失去熱情的,也不利於朝廷招納人才。”

    早就在磨刀霍霍的韓藝突然舉手道:“李侍郎此言差矣,不是還有我的賢者六學麽?”

    李義府一愣,有些後悔了。

    不愧是最佳助攻者。韓藝心中一笑,開口道:“若是朝廷將賢者六學劃入製科當中,可以從中提拔很多人才上來,補充明經科缺失的人才。而且,咱們不是還有鄉試和州試麽,朝廷可以在鄉試中,放入一些明經科的內容,再放一些策論進去,這樣不但能夠減少鄉試的難度,還能讓各地考生對於新的進士科有一個比較好了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