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明魏忠賢

第十四章 君臣問對(1/2)

    等君臣二人再次坐定。朱大明略一沉吟,緩緩對孫承宗說道:“朕看如今大明的天下,早已不複太祖、成祖時的興旺。

    “西北有占山為王之流賊,西南有叛降不定之土司,而最可慮者,則是關外的建州醜虜,老奴在時,占我城池,殺我百姓,如今的奴酋,更是據城設官,建章立製,圖謀我大明之土地人口,野心更盛於以往。

    “可恨楊鎬、王化貞之輩,徒有空言而無長才,皇祖父三大征以來之大好形勢毀於一旦,到如今遼事日迫,建虜由過去一疥癬之疾,今日竟成為我大明之心腹大患。”

    朱大明說完這些話,看著孫承宗,見他頗為認同,於是接著說道:“建虜一日不除,則大明一日難安。孫愛卿對此可有方略?”

    明末最大的兩個問題,一個是流賊,一個是建虜,流賊在天啟末的時候就已經有苗頭了,但是如今還不成氣候,要等到崇禎元年,也就是崇禎即位後的第二年才會大麵積爆發,並迅速席卷陝北。

    但孫承宗這樣的人,在天啟皇帝在位的時候,就已經認識到了流民遍地的巨大危險。

    至於建虜,那就更不用說了,就在兩年之後,崇禎二年十月底,後金天聰汗黃台吉即帶兵繞道蒙古,破關而入,兵圍北京城,最終大掠人口財物而回,既嚴重幹擾了崇禎朝廷對流寇的圍剿,又嚴重打擊了崇禎朝廷的權威。

    而這次入寇,對京畿周邊的經濟來說,更是一次嚴重的破壞。

    這兩個問題中的任何一個被解決,另一個也就不再成為問題。

    可惜的是,曆史上的崇禎皇帝辛辛苦苦十七年,連一個問題也沒有解決掉。

    孫承宗歸鄉閑居一年多,對大明治下的農村經濟凋敝、農民流離失所等問題,也有了之前位居朝堂之上不曾有過的認識,對皇帝能夠認清大明如今麵臨的威脅,感到由衷的高興。

    對一個皇帝來說,最大的危險,莫過於認不清自己所麵臨的危險。

    因此,聽了皇帝所說的話,孫承宗認為,崇禎皇帝至少在這個問題上是合格的。

    聽到皇帝問話,孫承宗也停下了思考,回答道:“陛下聖明天縱。臣所見,與陛下相同。

    “臣督師薊遼凡四年,深知建州醜虜野心甚大,所圖恐不止遼東一隅,若任其占有關外沃野,無異於京師大門洞開。長此以往,我皇明、我華夏則恐有不測之禍。

    “再者,臣自天啟六年歸鄉閑居,如今一年有餘,所見土地兼並、鄉民困苦之情狀,非言語所能及,臣誠恐陝北之亂民禍水,流入中原腹地,若萬一如此,則後果更不堪設想。”

    孫承宗說完稍作停頓,見皇帝仍認真聆聽,便放下心接著說道:“然而流民作亂與建虜寇邊,二者於我皇明而言,實則一也。

    “若是陛下決心振作,清除奸黨,選賢任能,以我皇明之人力物力,剿滅叛亂,平複遼東,並不難也。

    “臣有六策,若陛下實行之,不出十年,賊亂可絕,建虜可滅,我皇明再現太祖、成祖時的興盛亦可期。”

    孫承宗說完這些話,然後靜靜看著皇帝。

    朱大明等的就是這個話。朱大明當然有一肚子富國強兵的想法,但他是皇帝,處於戰略決策層,很多事都不能自己甩開膀子去幹,而隻能依靠那些能夠理解他意圖的人去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