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明魏忠賢

第十三章 國士無雙(1/2)

    就在朝中大臣群情洶洶,同聲追討閹黨餘孽的時候,萬曆三十二年的進士,如今已經虛歲六十六的孫承宗,終於到達了京師。

    之所以遷延十數日才到,是因為初接聖旨的時候,孫承宗心裏還有疑慮。

    他從天啟二年即任兵部尚書,然後因為遼事敗壞,自請出任薊遼督師,先後鎮守遼東四年。

    督師薊遼四年間,孫承宗屯墾練兵、築城備戰,雖無赫赫戰功,但也力保遼東無事。

    然而天啟六年,孫承宗卻因遭到閹黨的忌憚,而被彈劾罷歸。

    本來魏忠賢是要置其於死地的,但是天啟皇帝顧念其帝師的情分,隻是下旨令其罷歸鄉裏。

    如今魏忠賢罷而未死,而閹黨黨羽也仍然遍布朝中,這就使得孫承宗對自己赴京接任兵部尚書感到悲觀,對於會不會仍舊受到朝廷黨爭的掣肘,能不能有所作為,有著很大的顧慮。

    所以他一邊寫信,遣人聯係自己當年督師薊遼時的幕僚部屬,一邊等待著朝局的發展。

    當然,朝局的發展,並沒有讓孫承宗失望,特別是新皇帝的表現,給了孫承宗一種大明複興的希望。

    在他看來,如今年輕的皇帝,是一個頭腦異常清醒,同時又迫切想要有一番作為的皇帝。

    隨著皇帝奪去魏忠賢司禮及廠印,令其到白虎殿為先帝守靈的消息傳來,孫承宗再無遲疑。

    與此同時,當初與其同進退的左右手,鹿善繼、王則古、孫元化、楊應乾、李秉誠等人,也相繼回信表示願意追隨,繼續鼎力相助。

    直到這時,孫承宗才在次子及老仆的陪同下,輕車簡從,啟程朝京師而來。

    至於為什麽朱大明如此看重孫承宗這個人,隻要給你講個故事,你就明白了。

    原本曆史上,崇禎十一年,即公元一六三八年,滿清八旗兵又一次破邊而入,並且席卷河北。

    當八旗軍兵圍高陽的時候,當時賦閑在家的孫承宗,毀家紓難率領高陽軍民抵抗,最後城破被擒,滿清招降並許以高官厚祿,但孫承宗依然而決然地選擇了自殺,時年七十六歲。

    而他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以及八個侄孫,皆在高陽守城戰中戰死,絕對算得上是滿門忠烈了。

    這樣的人,即使並沒有什麽經世致用的真才實學,朱大明也要重用他,何況孫承宗還是萬曆三十二年殿試第二名榜眼出身。

    特別是督師薊遼的那幾年,雖然不是戰功赫赫,但其一手打造的寧錦防線,也堪稱固若金湯。

    正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而孫承宗就是這樣的善戰者。

    曆史上的崇禎皇帝,或許會因為禦史言官或其政敵的彈劾而不用他,但是熟知曆史的朱大明怎麽可能放著這樣的牛人而不用呢?

    朱大明讓內閣擬旨,加封孫承宗為武英殿大學士的當天,即令王承恩派得力內侍,帶著新賜給他的朝服,與內閣傳旨的中書舍人,一起到通州的潞河驛等候。

    所以孫承宗一行剛進潞河驛,就被眼尖的內侍發現了,然後就在潞河驛,傳達了皇帝最新的旨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