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悠呂布

第761章 封賞(1/2)

    “難域萍逢幾度周,一朝分首作遐遊。殷勤囑咐忠君事,盡意叮嚀滅寇仇。知汝歸成蘇子景,豈宜還作李陵秋。霜台若問塵中事,惟道斯民苦尚憂。”酒席之上許儀後忍不住吟誦起了昔日他為朱均旺所做的贈別詩,如今大明已經擊敗了豐臣秀吉,倭國再也威脅不到大明的百姓,盡管許儀後沒有收到大明朝廷的任何封賞,但是他已經十分滿足了。

    大明朝廷沒有任何表示,不代表李悠也可以不管,見到如此令人欽佩的人物,李悠當然希望對方能夠生活的更好一些,待酒過三巡李悠問道,“本官此來本想踏平薩摩藩,為我大明死難的將士複仇,但唯恐驚擾了許先生,方才就此作罷!敢問許先生今後有何打算?若是想回歸故國,本官定當專門派遣船隻送許先生一家返回中原,並為許先生置辦一處宅院、一所醫館,足以滿足許先生日後所需。”

    許儀後當即有些愣了,這麽多年過去了,他幾乎已經斷絕了回歸家鄉的希望,但是沒想到今日這位來自故國的將軍卻願意送他回去,這使得許儀後陷入艱難的抉擇之中,一麵是掛念已久的故國,一麵是倭國的妻兒,他們自小生活在這裏,可能忍受得了遠渡重洋的風浪?可能習慣故國的生活?

    最終還是對妻兒的掛念占了上風,半晌之後許儀後長歎一聲,“多謝將軍的美意,隻可惜許某留在薩摩藩的日子實在是太長了,已經再次娶妻生子,恐怕是離不開這裏了!不過還請將軍放心,即使身在異國,許某也會牢記自己是華夏後裔,時刻不敢忘懷故國,日後也會如此教導兒女,讓他們也要記得自己乃是華夏子民。”

    “許先生如此,實在是讓我等佩服不已。”李悠唯有再次感慨,隻要他回到中原,即可得到遠超此地的富貴,卻因為對妻兒的掛念而放棄,這樣忠於故國、重情重義的男子實在是讓他們佩服不已,因此李悠隻好拿出後備的方案,“本官此來倭國,乃是為了追究發動此戰的豐臣一家的責任,既然如今薩摩藩已經表示了臣服,本官就不會再攻打薩摩,許先生大可返回薩摩藩中安心生活。”

    “不過既然許先生為我華夏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勞,本官不能不代表朝廷厚加封賞許先生。”見許儀後還要推辭,李悠隻要是出了殺手鐧,“許先生想必也聽過‘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的典故吧?”

    春秋時魯國法律規定凡魯國人在其他國家贖回魯國奴隸,即可得到魯國的賞賜,許多人因此而獲救,子貢贖回了人卻拒絕國家的補償,被孔子責怪,說此後恐怕再也沒有人願意贖人了;子路在救了一名落水者之後接受他一頭牛的報答,孔子卻大加讚賞,自此以後踴躍救人的人就要多起來了;中國自古以來醫者多有熟讀詩書之人,許儀後當然明白這個道理,隨即啞口無言,不再推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