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鋒趙可兒

432.第437章 搶風口(2/2)

    換句話說單個數據中心的投資門檻基本都是幾十億!

    更何況資金並非數據中心投資最大的門檻,數據中心的運營離不開電力和網絡的保證,政府與基礎電信運營商的支持也至關重要。

    一入IDC深似海!

    “每個機構都有自己的IDC研究團隊,基本一個小時聊下來就知道這個資產能不能投了。”

    包凡分析道:“投資IDC需要專業長期的積累,需要有係統性的IDC投資運營能力,包括成本核算、現金流核算、估值能力、運營能力、客戶等能力。”

    “這個行業的複雜還呈現在人力結構上,一個極度複合的行業HR招人既需要懂設備、網絡、軟件、也需要懂邊緣計算、懂5G、芯片的,甚至還要懂水電安裝的……”

    “一組5000個機櫃的整體資金要8.5億,參股的機構單筆出2億,能出這麽大筆資金的隻有大機構,所以……”

    沈鋒放下酒杯,認真道:“估值涉及到很多方麵,區位、能評、電力、土地賣不賣、有沒有客戶、地是新地還是老地、一層還是多層、有無電梯、承重多少……”

    “地段、能評、電力、客戶!”

    “這些路子你們通嗎?”

    畢竟從成本端來看,IDC的整體擁有成本由直接成本、電力成本、財務成本、運營管理成本、空置成本等組成,其中電力成本占比超過了一半。

    說白了所謂IDC都是用批下來的電來估值的。

    “京城這方麵的關係沒問題,畢竟深耕多年。”包凡自信道:“一個IDC項目的價值上限,取決於其配給的電力容量,這是由政府審批所限製的。”

    “而一個區域的IDC項目的供給上限取決於這個區域的電力設施配套,這是由電網規劃所限製的。”

    “至於地段,熱處理中心、數據處理中心會放在一線城市,要求交通便利。冷處理存儲中心都扔在相對偏遠的地區,能源水電發達。”

    沈鋒見包凡有關係就行,一批早年去內蒙古建數據中心的項目公司,直接踩了坑。七八年前政府運營商一窩蜂去內蒙古建設數據中心,現在剩下的沒幾個。

    因為沒客戶,距離太遠,網絡也不合適,很多配套要素都沒有。隻有極少數熬下來的數據中心,接了冷數據存儲的業務,才回了一口氣。

    交通問題也是一大隱藏的門檻,甚至會左右未來客戶的類型。外地的數據中心很難服務好總部集中在北上的金融大客戶。

    因為一旦發生問題,金融機構的工程師是要趕往現場處理的,即便交通再便利,物理距離沒辦法縮短,金融機構等不了那麽長時間。

    作為數據中心的超級大客戶,金融機構是主力,雲計算公司也是大客戶,它們不約而同都對一線城市的需求更旺盛。在供給端,雲服務商希望自己的服務器離用戶最近,使得一線城市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投資人的心態是,隻有在一線城市有IDC,基本上就不愁賣。加上一線城市IDC往往有穩定的現金流,在市場不好的情況下,投資一線城市是比較穩妥的做法。

    想到這裏,沈鋒露出微笑道:“收益多少?”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