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寫作係列:電影中的香港故事

「租住空間」的故事——以朱石麟三部電影為例談起(2/5)

    後來陳強介紹華小姐(江樺飾)搬進公寓,陳有慶喜歡華小姐,陳強也佩服華小姐為人。及後華小姐在電影中擔當左翼啟蒙者,解決了陳強的失業問題,又點化二陳應加強溝通,彼此了解;最後二人拆掉房板,共同麵對香港現實,華小姐則回大陸建設新中國。(3)

    《一板之隔》究竟是個怎樣的故事呢?故事有兩位立場對立的主角,二人因各種各樣的事爭吵,薄薄的房板破壞了二人完整的私人空間,二人愈爭愈烈。華小姐是充當敘事中調解者的角色,化解二人衝突。這種把敘述焦點放在對立的二人的敘述結構與電懋由王天林執導的《南北和》(1961)有可供對照討論之處。

    電影《南北和》巧妙融合國粵語片的演員,在電影中通過《一板之隔》的模式,表現廣東人與上海人南北語言文化上之衝突。電懋電影較多呈現都市小康一麵,兩位亦是家景不俗的西裝店的老板,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亦隻住在「梗房」當中,導演運用租住空間,把二人的衝突由生意帶到公寓。電影亦有借用收音機引發衝突,一幕二人在公寓爭聽收音機爭得麵紅耳赤,繼而在廳中荒腔走板鬥唱鬥大聲,把二人的衝突推上高潮。

    《一板之隔》由華小姐調解二人矛盾,而南北融合則來自下一代的力量。二人的女兒正戀上不同省籍的男朋友,兩對「南北配」努力說服父親們放下南北的爭議,最終解決危機,皆大歡喜。

    我們可以看到《一板之隔》式的敘事模式把情節集中在一對「冤家」身上,「租住空間」則使矛盾突顯,衝突愈演愈烈,直至調和者出現。調和者可以是《一板之隔》的左翼啟蒙者,可以是《南北和》中開通的年青一代,但同樣視「彼此了解」、「加強溝通」為解決社會衝突的方法。上述兩出電影的製作團隊在源流與政治取態上可說左右分明,但在此處運用了類同的敘述結構,各自表述了不同觀點不同麵向的社會矛盾。最後《一板之隔》以拆掉房板,二人快樂同居為結局,自是導演在一九五〇年代難民社會中推崇互愛、重塑倫理關係的一種號召;而《南北和》最後南北人打通店鋪合作開設洋服店,亦旨在表現香港南北調和的可能性。及後張愛玲編劇的《南北一家親》(1962,王天林導演)同樣運用此一模式,亦是一部出色電影。

    水火之間

    《水火之間》同屬龍馬影業公司出品,是繼《一板之隔》後的「同居樂之二」。電影描繪八夥人同住在一層板間舊樓內,日常既爭爐燒飯,又為爭水所苦,生活壓力甚大。加上每家每戶憂柴憂米又各有難處,整部電影眾人不斷因日常小摩擦而大吵大鬧,例如因房板底部兩邊相通,電影中舞女與經紀妻子因誤掃垃圾到對方房中而口角,其他如爭爐頭、爭水、爭廁所、爭豉油、爭晾衣服的位置、爭門鍾為誰而響、爭電費誰人多給與爭雞蛋為誰所偷等等。電影屬戲劇改編,故事矛盾衝突亦安置在一天之內不斷發生,不過電影在一個非常狹小的實景內拍攝,(4)加上細致的情節處理,亦很有真實感。電影中有大量的衝突但卻沒有調解者與救世者,李清飾的教師孫先生帶點犬儒,有事還靠韋偉飾的孫太太出頭。代表工人力量的曹炎飾演的阿良雖然不斷付出,不斷幫助別人,但無助於解決根本矛盾。一幕童星黎小田飾演的孫小波不見了一隻雞蛋,及後其母懷疑是住在牀位的小玲偷的,最後小玲被其母痛打,眾人也覺得小玲可憐,但還是沒有醒覺互助的重要,馬上又為其他事情爭吵。眾人在板間房嚴重缺乏空間的情形下變得非常計較,人亦變得冷酷無情,電影中工人的努力、知識分子的道德說教亦無力回天,是板間房電影中少見使人動容的絕望一幕。電影最後安排一場火災,使眾人在危難下同心協力,電影改編自新加坡舞台劇《風雨牛車水》,在拍攝前亦曾在香港以獨幕劇形式上演,「為救濟香港火災難僑胞舉行義演,前後四場演出中,博得數千愛好劇藝僑胞的喝彩」,(5)可見結局有實踐社會關懷的考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