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寫作係列:電影中的香港故事

香港的「卡門」——中西文化交匯下的《野玫瑰之戀》(3/5)

    「香港」故事

    電影故事改編自《卡門》,以香港夜總會為背景,編導嚐試「以卡門的人物、情節套入當年貧富懸殊的香港社會」。(14)其實電影以香港社會實況為題材,是同類型的國語片較少有的。學者張建德曾這樣指出:

    國語片的導演的眼中,香港幾乎是不存在。[……]香港是一個抽象的、虛設的城市。[……]拍的地點雖然是香港,但影片上的樓房街道都像上海;人物是典型的上海居民;對白有上海腔。香港的國語電影,無論風格、主題和內容都令人憶起一九三〇年代的上海經典電影。這些導演回避描寫香港社會實況,把故事放在上海及其他中國北方城市,都顯露了他們的北方背景,以及對香港的不熟悉。(15)

    由於南來影人對香港並不熟悉,所以他們的電影不會太直接描寫香港的實況。而《野玫瑰之戀》雖是國語片,但和一九五〇年代初富上海風格的電影不同,它嚐試加入香港元素,描寫南來的上海人的生活。電影沒有回避社會現實,寫歌女受盡歧視、知識分子沒法生存、上海富商的不可一世等等。而電影中出現的麗池夜總會,現實中真的存在,為上海人開設,也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最著名的娛樂場所。另外,當思嘉和漢華要逃避警察時,他們選擇躲到元朗、大埔這類偏僻的地方。我們可看到電影背景是香港,而不再隻是一個虛擬的城市或上海的複本,這和五十年代中期國語片已經開始本土化有密切的關係。香港生活成為影片描述的重點,漸漸淡化了上海文化的影響。(16)他們嚐試將故事放在香港的環境,所以思嘉的歌女形象也有別於東西方,有香港的特色。

    東方野玫瑰

    香港中西文化混雜所帶來的複雜性,見於思嘉的歌女形象。角色的原型取自西方的卡門,同時繼承上海傳統歌女形象,但這個歌女隻會在香港出現,一個不中不西的卡門。

    歌女故事是早期中西歌舞片的主題,而電影中的歌女往往逃不開悲劇命運。「金嗓子」周璿和「一代妖姬」白光可以說是中國最著名的歌女代表。前者在《馬路天使》(1937,袁牧之導演)中唱的《四季歌》、《天涯歌女》,早已成為經典。還有之後的《歌女之歌》(1948,方沛霖導演),令她的歌女形象深入民心。她往往飾演一些被逼淪落風塵的角色,為客人提供娛樂(在夜總會表演)或被人剝削(遭引誘、性騷擾)。(17)及後白光在《蕩婦心》(1949,嶽楓導演)和《一代妖姬》(1950,李萍倩導演)演繹出性感冶豔的歌女形象,都令人印象深刻。雖然她們曾努力掌握命運,但始終脫離不了歌女必須受苦的悲劇。

    中國歌女總背負著民族包袱,電影往往以軍閥時期和中日戰爭為背景,描述她們因為戰亂而淪為歌女,目的是引起觀眾對她們的同情。由於演員周璿、白光,導演嶽楓、陶秦等南來影人,大多懷有理想,作品常有廣義的愛國主義,希望激勵士氣,喚起民族尊嚴,(18)所以中國歌女常被設定為救贖的對象。她們往往無法掌握自己的人生,也很少去改變現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