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哲學

12 在共同的生活中實現幸福(3/5)

    那麽,良好的社會就是使它的成員能夠實現人性的社會。當人類本性的最高動力,如求知的動力、掌握技巧和美德的動力、跟他人聯係共同奮鬥的動力得到實現時,人類就會快樂。亞裏士多德的人性觀在1970年得到了證實,當時兩位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和理查德·瑞恩發現,人類不是自由主義心理學認為的受利益激勵的動物。實際上,他們做的一係列實驗表明,人類如果發現一項事業是有意義的、有挑戰性的、有趣好玩的,即使錢更少,哪怕不給錢,他們也會更努力地工作。所以人類會花很多時間和精力用於寫博客和維基百科詞條,這樣做並不一定能掙錢。我們不是在消磨時間,我們是在創造。像亞裏士多德認為的那樣,我們在想辦法實現我們本性中更高的衝動追求的意義、優越、充實、超越和樂趣。一個良好的社會會為它的公民創造機會,去實現這些衝動追求的意義。亞裏士多德認為,對追求幸福生活來說,最好的體製是民主製,因為民主社會能讓人們聚在一起,組建團體、協會、關係網和朋友圈,讓他們在一起練習哲學和推理,走向共同善。民主社會想出的解決方法會優於專製製度下想出的方法,在專製製度下隻有一小撮人忙活,而在民主社會,每個人都在思考,每個人都在忙碌著。

    超越自助,走向互助

    關於哲學在社會中的角色,亞裏士多德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樂觀的圖景。它帶我們超越了自助,走向了團體互助。我們自己幫不了自己,我們需要跟其他人攜手,為共同的事業而努力。但他的政治觀點對我們提出了很多要求。它需要我們都成為哲學家公民,這樣我們才能走向共同善的道路。當時並沒有實現這一點,因為隻有少數人——柏拉圖式的精英——管理人類的社會。亞裏士多德的觀點要求我們更認真地對待教育,為教育花費更多的時間和資源,因為這是良好社會的基礎。它要求我們信任政府去扮演家長式的管理個人生活的角色,積極地給公民的心靈灌輸好的道德習慣,尤其當他們還是孩子時。亞裏士多德提出,除非我們能得到正確的教育,不然就不可能實現幸福的生活。這是一種可行的觀點嗎?如果我們看看文藝複興早期,那時亞裏士多德哲學一度成為基督教世界的官方哲學,這是因為多米尼加的托馬斯·阿奎那的努力,他綜合了亞裏士多德的哲學和基督教的信仰,並說服梵蒂岡認可它。當然,隻有有知識的精英才真正能夠研究哲學,但是托馬斯式的亞裏士多德主義為歐洲文化提供了一個基礎,一種共同價值觀,一座科學和文化、理性、信仰之間,及人和宇宙之間的橋梁。這個基礎為喬叟、但丁、拉斐爾的崇高理想鋪平了道路。但不幸的是,由於亞裏士多德主義成了天主教會的官方哲學,它被固化成了宗教教條。如果你不同意亞裏士多德的觀點,你就是異端,就會被燒死。亞裏士多德的教導,被官方以極端的方式變成了錯誤。

    “幸福生活”沒有絕對標準

    具體地說,亞裏士多德的天文物理學被證明是錯誤的,尤其是他的“太陽繞著地球轉”這一理論。他缺少伽利略、培根、開普勒和16和17世紀科學革命時期其他人使用的科學方法,他的科學理論雖然在當時是先進的,但到了17世紀很自然地就過時了。發起科學革命的自然科學家們成功地挑戰了亞裏士多德的天文物理學權威,他們為進一步挑戰天主教亞裏士多德主義的倫理學和政治學的權威開啟了道路,也為啟蒙運動時期倫理學的百家爭鳴開啟了道路。教會的知識權威的衰落意味著,從18世紀到現在,西方不再擁有關於幸福生活的絕對權威哲學。相反,啟蒙運動導致了一係列令人迷惑、相互競爭的道德理論的興起——功利主義、康德主義、伯克派、洛克派、大衛·休謨和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馬克思和列寧的社會主義理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