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晚清天軍

第30章 出兵(三)(1/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聽完了沃爾科夫上校的講說之後,大津佑樹大佐在心裏首先將北極熊鄙視了一番。

    大津佑樹大佐也是一路打出來的軍人,說是身經百戰也不為過,自然聽得出來沃爾科夫有意誇大了敵軍的數量。

    因為一支五百人左右的軍隊,絕不算是一個小數字,八國聯軍攻占大沽口是在6月17日,到現在己有近三個月的時間,清軍早就被打散了,保持一支五百人左右規模軍隊的可能性並不大,而且在沒有穩定後勤補濟的情況下,是根本不能支撐這麽長的時間。當然,如果清軍是靠搶掠為生,到也不是不能生存下去,但這樣一來必然會造成不小的動靜,在聯軍的眼皮底下,不可能一點查覺都沒有。

    按照大津佑樹對沃爾科夫講說的解讀,淸軍的數量很可能隻有一百多人,絕不可能超過二百人,當然有幾挺馬克沁機槍也很正常。因為隻有這樣,這支清軍才能在大沽口附近生存這麽長的時間不被聯軍發覺。

    不過大津佑樹也並沒有高看清軍的戰鬥力,並不認為一百多清軍,最多二百清軍,能夠成功的伏擊八十餘俄軍士兵,並且能夠擊斃七十餘名俄兵。但大津佑樹對此自有自己的解釋,那就是這支清軍一定是得到了老百姓的幫助。

    和其他各國不同,日本與中國確實可以算是近鄰,互相之間的交流來往可以上逆到漢朝,因此對中國的了解,要遠比西方的帝國主義深刻得多,而且自從日本開始明治維新之後,就將中國視為征服、掠奪的對像,有不少日本學者、軍人都對中國曆史、文化也作了十分深刻的研究,而大津佑樹就是其中之一。

    而通過對中國曆史、文化的研究和了解,有一部份日本學者、包括大津佑樹在內,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可以看不起中國皇帝,也可以無視中國的官員,還可以輕看中國的軍隊,但絕不能低估了中國的老百姓。盡管中國的老百姓軟弱、怯懦、受了欺負也隻能忍氣吞聲,逆來順受,但被壓製得走投無路時,爆發出來的力量是極為可怕的,這一點在中國曆史上有多次的體現,無論是強盛無比的漢朝、輝煌一時的唐朝、騎射無敵的元帝國,也包括現在清國的前任,也曾經縱橫四海,稱雄一時的明帝國,都直接或間接的亡於中國的農民起義,包括現在向淸帝國,在三十多年以前,也差一點亡於農民起義。

    在五年以前的乙末戰爭中,也讓大津佑樹第一次親身體體驗了中國百姓的這種可怕力量。

    乙末戰爭可以算是甲午戰爭的沿續,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與日本簽定了“馬關條約”,除了巨額的賠償之外,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但這一決定卻遭到了台灣原居民的強烈反對,在清軍將領,黑旗軍統領劉永福,以及台灣原居民義勇軍的領導下,對曰軍進行了激烈的抵抗。因為這一場戰爭發生在甲午年之後的乙末年,因此曆稱為乙末戰爭,而日本將這場戰爭稱為台灣討伐之戰。

    不過在甲午戰爭中,無論是朝鮮戰場、海戰、還是山東戰場、遼東戰場上,都是威風八麵、所向披靡的,打得清軍丟盔棄甲、望風敗逃的日軍,在小小的台灣島上,麵對著隻有少量清軍,而是以台灣原居民為主,自發性組成的抗日義勇軍,卻遭到了前所末有的強烈抵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