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神聊齋

全書後記一:世界觀篇(一)(1/5)

    據說人生的三重境界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如果真是這樣,那《眾神聊齋》的整本書,其實都在講這第一個境界:見自己,換句話說,眾神聊齋講的是“我”這個概念的故事。

    隻不過區別於傳統的就我談我的方式,這本書用了一套世界觀架構之下,以類似於“看電影”的方式,為讀者描繪了不同的“我”這種概念,甚至一些探討。

    所以在所有後記中,沐雨認為首先要為讀者梳理的是本書的世界觀,這樣可能更容易理解書中的一些脈絡。

    本書的世界觀中,沐雨將其總結為三二一一原則:

    三:三套“宏觀-微觀”世界對比——包括整個宇宙的宏觀意識與地球這種“微觀”的對比,整個地球宏觀意識與人類創造的智能終端這種“微觀”對比,以及我們常見的人類世界的宏觀與原子/電子這種常見的微觀對比。這三套“宏觀-微觀”的世界對比,有相同之處,有特殊之處,稍後會做詳細闡述。

    二:兩個時間循環——其一是由成年的浩寧而起,在地府時空中,因為自己的行為導致嬰兒時期的自己與弟弟之間的陰差陽錯的“偶然性”時間循環。其二是由張馳航以**力,將從遇到浩寧開始到最終張馳航傳承給浩寧這段僅僅隻有三個月長的時間,循環一萬次的時間循環。這個問題稍後會聊,不過先提出一個思考題:看起來第一個時間循環(成年浩寧-嬰兒)隻有一次,但成年的浩寧導致嬰兒時期的自己與弟弟出現問題這個發起時間,是在張馳航循環了一萬次的這個時間段內發生的,如此那麽成年浩寧的這個“陰差陽錯”了多少次?到底是一次,還是張馳航循環的這一萬次?

    一:一個基礎的現實物理原則——量子力學

    一:一個虛構的書中推測假設——三神佯謬(三神理論)

    宇宙啊,宇宙,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

    所以先說說宇的層麵,也就是三套宏觀-微觀世界對比:

    【人類宏觀層麵】:這個宏觀層麵是我們最常見的,也是本書著墨最多的,當然大部分的“神話”,“怪事”都是聚焦於這個層麵的:比如靈魂,信仰,眾神,法力,法術,山寨的法器,眾神精華,從元素層麵對物質的改造,潘多拉材料,人類意識的產生等等,但是看完整部書後大家可能會發現,這個層麵的怪事,本質上其實是其他層麵在這個層麵的表現,或者叫投影——潘多拉熔爐對元素的碰撞,是宏原子,宏電子對人類世界粒子的轟擊效應;靈魂,信仰,眾神,是微觀量子的宏觀表現,眾神的意義,是更宏觀的時空上的靈感係統。隻不過這些所有的在其他層麵的現象,投影到人類這個宏觀層麵,就變成了我們常見的這套詞匯。

    順便說一句,投影這個詞我比較喜歡,它是貫穿本書的“真假”之辯的另外一種理解方式,這個話題回頭我們再聊。

    【地球宏觀層麵】:這個層麵的關鍵是地球尺度的宏觀意識。為什麽這麽說?因為所謂的宏觀微觀,本質上是一種以“自我意識”為參考係的分類方法而已。我們人類把我們的世界成為宏觀世界,是有些“自大”的先入為主的對世界進行大小區分——當然,我們過去的一些故事也探討過另外一種分法,比如在巨人國的世界,但巨人與人,也都生存在地球之上,這種大小之辯,還不足以引發質變。

    所以我曾經思考過,如果整個地球也有自我意識呢?以地球這個自我意識來定義自己的宏觀,再來看待我們人類,是什麽樣子呢?

    之前很多討論都比較簡單粗暴——以“設定”的方式來假定地球有自我意識。而在本書中,由於已經探討到“意識”這個層麵,所以為地球產生“自我意識”提供了探討可能。

    說到意識,沐雨稍微岔開話題,說說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主流的人工智能研究方向有兩種:結構複製法與功能複製法:結構複製法認為,隻要研究清楚人腦的結構,以及結構之間的關係,然後用一種方式將其複製,便可以產生人工智能;功能複製法認為,我們不用關心人腦是怎麽構成的,隻要從功能和結果上可以達到對應的目的就成,今天的人工智能,大多是第二種方式(主要因為第一種方式現在腦科學也沒搞的太明白……)

    但是在本書中,地球產生自我意識的方式,是有條件用第一種方法,也就是結構複製法原理來描述的:人腦是由一個個可以微觀計算,可以傳遞信息的神經突觸組成,神經突觸以及其他細胞又組成了人腦的不同部位,最後從宏觀上(人類意義上的宏觀)變成了人腦的物理結構,而這種結構既然能產生意識,與之對應的地球網絡,不也存在神經突觸(智能計算設備),神經突觸的連接(互聯網),不同的腦部位(各大人工智能雲),如此的宏觀物理結構,為什麽今天整個互聯網沒有產生宏觀意識的可能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