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征服者

第三百三十二章 藏富於民(2/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翟鑾果斷把話噎了回去,有皇帝這句話,那什麽都不用談了。

    “陛下,國朝自有徭役,為何不能動用?”楊一清問道,語氣有些不滿,似乎覺得皇帝不動用徭役,就是巨大的資源浪費。

    朱厚煒臉色一沉!

    徭役曆朝曆代都有,也就是國家征用免費的勞動力,在百姓農閑的時候征集起來幹活,諸如修城牆、修河堤等等官府需要的時候就可以征用,而官府需要付出的隻不過是簡單粗糙的吃食罷了。

    按製,但凡沒有功名的百姓之家至少都要出一人徭役,這其中也包括富可敵國的商賈,隻不過徭役對於商賈而言形同虛設罷了,因為商賈可以花銀子免除自己的徭役。

    這花掉的銀子最終落到誰的口袋,那還用問?

    總的來說,徭役的存在就是國家為了減輕自身的財政負擔,而出現的製度。

    這一製度是否合理?對於朝廷和官府來說當然是合理的,可對於民間百姓來說肯定是不合理的。

    因為付出和收獲根本不成正比。

    拿以前的鹽政來說事,那些鹽場的鹽工超過七成都是官府征來的徭役,他們辛辛苦苦幹活,最終混一兩頓飯,最多能拿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工錢,至於製鹽的收成最終自然成了鹽商的利潤和官員中飽私囊的途徑。

    而現在呢?

    朱厚煒實行鹽政承包製度,明確和承包商說了,不論哪個鹽場,承包商都隻能雇傭百姓製鹽,但凡勾結官府征用徭役製鹽,一經查實,嚴懲不貸!

    如此一來斷絕了貪官汙吏從鹽業中貪腐的途徑,也用商賈和民間自發的力量打擊了私鹽。

    百姓習慣了徭役,並不代表願意承擔徭役,這是廢話,換誰去免費給人幹活,誰也不可能願意。

    但是現在不同了,鹽商為了保證最大的製鹽量,從而確保自己在繳納承包銀之後還有足夠的利潤,他們就肯花代價去雇傭鹽工,尤其是熟練鹽工。

    而且這代價不花還不行,因為你不願意,有的是鹽商願意,需求變了,買方市場徹底變成了賣方市場。

    百姓隻要肯幹,就能拿到足額的工錢,而工錢可以養家糊口,可以讓自己的日子過的越來越好,沒了徭役,受益的便成了百姓。

    新鹽政是皇帝弄出來的新政,那麽從中受益的百姓自然而然就覺得嘉靖帝是聖君在朝,交口稱讚皇帝仁德。

    也就是說因為鹽政,至少朱厚煒在鹽業這一塊實現了兩件事,一是得民心,二是藏富於民。

    銀子是死的,隻有流通起來才有價值,朱厚煒現在的內庫豐盈的一塌糊塗,可他為什麽要不斷花銀子出去,很簡單的道理。

    他要讓銀子在市麵上流通,讓不斷流通的真金白銀去為大明創造價值和財富。

    這是最簡單的對經濟學原理的運用。

    而朱厚煒要做的就是將鹽政的法子推廣到全大明,從而實現真正的藏富於民!chaptererror();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