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家歡樂江小白沈雲姬

11、淵壤之別(1/3)

    兩年前,溫晨軍在常務副市長劉明遠的陪同下,帶領政府辦公室、公安局、交通局、財政局、扶貧開發辦、以工代賑辦、發改委、經貿委、城鄉規劃建設局以及廣播電視局的局長、主任們,花了近兩個月的功夫,跑遍了全市的一百一十五個鄉鎮、七百六十八個自然村,走家串戶,調查研究,和鄉官、村官、普通老百姓打成一片,甚至和村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他要求由政府辦公室牽頭,宣傳廣電部門把所收集的圖、文、聲像資料精簡濃縮,製成電視片。

    市政府常務辦公會議。

    常務副市長劉明遠主持會議。

    會議主持人致開場白:

    “今天溫市長請大家來,主要議題是看電視,希望大家認真看,認真記,不要漏掉每一個細節,看完後溫市長要提問的喲!最好是都能答上來,如果一些普通的問題都回答不好的話,那不僅僅是沒有麵子的問題啊!”他抬腕看了看表,問市政府辦公室主任,“時間到了,人到齊了嗎?”

    “應到四十六人,實到四十六人!”

    “好,廣電局,開始!”

    大屏幕上推出片名:城鄉一體化,我們準備好了嗎?

    電視片由曆史篇、現狀篇、奮進篇、憧憬未來篇四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曆史篇,簡明扼要地闡述了鬆山市的曆史沿革、發展史實、重大曆史事件、重要曆史人物、曆史上所處戰略地位,重點介紹了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變化和取得的成就。第四部分憧憬未來篇,根據目前的現狀,提出了要縮小城鄉差別,全麵實現小康,必須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總體部署,動員全市人民拋棄山區意識、小富即安的意識,把鬆山市建成連接蜀巴鄂秦的物資集散中心、工農商學、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麵發展的現代化工商和生態旅遊城市。

    片子的重點在第二部分現狀篇和第三部分奮進篇,也是溫晨軍他們這次調研的主要成果。按照溫晨軍“要發展必須先要搞清市情”和“不能光講好聽的,要把差距找夠”的要求,從暴露城鄉差距和社會分配嚴重不公的矛盾入手,采用描述、分析、對比的手法,詳盡地把鬆山市物產資源豐富、地理條件優越、主城區發展較快、邊緣地帶嚴重滯後、改革開放的成果不能人人共享、貧富懸殊加大的狀況展示給觀眾。電視片用數字告訴人們,一百一十五個鄉鎮中,還有高峰、五溝、八裏峽、涯銘等十六個鄉不通公路,三十二個鄉隻通土路,路況差,下雨天不能通行;七百六十八個自然村通水泥路的一百五十二個,通土路的三百八十六個,兩項合計一百三十八個,占總村數的百分之七十。沒有通公路的鄉和村,居民們仍然享受著肩挑背磨的待遇。

    片中分別對居住在主城區的兩家普通居民、邊遠山區的兩家普通居民的生活現狀進行了對比:

    周誌成老人,七十一歲,退休幹部,和老伴兒劉鳳英居住在湖西飛龍苑三幢五樓一號,老兩口月養老金收入六千元,住房麵積一百二十三平米,三室一廳兩衛一廚,家具家電齊備,頗具現代化水準,在外地工作的兒子兒媳周末自駕回家和老人團聚,孫子在北方某大學學習。他和老伴兒每天早晨七點鍾起床,喝杯牛奶吃些糕點後到公園散散步,然後去老年大學參加活動,請鍾點工一人,負責煮午飯、晚餐,月工資一千元,由兒子支付。

    家住老城區的汪東,三十二歲,汙水處理廠水處理工程師,妻子任芬,二十八歲,自來水公司化驗員,小兩口月收入九千元,有住房一套一百三十二平米,汪東座駕東風風神,任芬自駕奔奔,母親退休後幫他們料理家務、帶孩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