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一如

播種菩提種子——一九八二年致護法朋友的一封信(1/3)

    年輕求學時,在禪門典籍中看到“臨濟兒孫滿天下”的詞句,激起我發心效法祖師大德為了紹隆佛種,不惜身命,前仆後繼的精神,將佛法傳遍世界各地。

    各位護法、朋友們:大家好!

    送走了一九八一年,一九八二年的到來,已是佛光山開山十五周年了。

    我一向非常注意佛光山的組織和僧伽教育,因此在佛光山宗委會下,設立了“五堂、二會”,作為佛光山初步的組織架構。所謂“五堂”是:宗務堂、教育堂、文化堂、慈善堂、福利堂,二會是“計劃工作會”及“策進工作會”。並且以“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作為弘法的四大宗旨。當然,佛光山的發展,五堂二會不能概括未來的一切,隻有逐步地修正了。

    除了製度之外,我在僧伽升等上,也作了一些修訂。我建立僧信兩眾序列等級評定製度,僧眾列“清淨士(六年)、學士(十二年)、修士(九年)、開士(十五年)、大師”等序級,依其事業、道業、學業的表現,作為各階段級別的評鑒標準,正常的話,四十二年可能升任到大師。

    我非常重視僧眾的教育,從過去的“壽山佛學院”、“東方佛教學院”,到現在改為“佛教研究院”,學生已有三百餘名,為了加強宗門思想,我特地集合大家在懷恩堂,講授“怎樣做個佛光人”,一共五講,內容是:

    第一講:佛光人是常住第一,自己第二;佛光人是大眾第一,自己第二;佛光人是事業第一,自己第二;佛光人是佛教第一,自己第二。

    第二講:佛光人要先入世後出世;佛光人要先度生後度死;佛光人要先生活後生死;佛光人要先縮小後擴大。

    第三講:佛光人不私收徒眾;佛光人不私蓄金錢;佛光人不私建道場;佛光人不私交信者。

    第四講:佛光人不私自募緣;佛光人不私自請托;佛光人不私置產業;佛光人不私造飲食。

    第五講:佛光人要有宗教情操;佛光人要有因果觀念;佛光人要有慚恥美德;佛光人要有容人雅量。

    因為時間限製,五講之後,尚未完成的,隻有以後再補充了。我們是集體創作的僧團,大家對佛光山的宗門思想、宗門戒律必須達成共識,方能長住久安。

    由於山上人多,各種建設來不及增加,去年一月,把編藏處移到福山寺,由慈怡法師主持編務。二月間,施工十年的“淨土洞窟”終於完成,這是台灣首座依佛典《阿彌陀經》極樂世界盛況所興建的教育場景。興建之初,有人說:“為何不建閻羅十殿、十八層地獄,讓人有所警惕?”但我覺得,與其讓人心生恐懼不敢做壞事,不如建設極樂淨土,使人向往它的殊勝美好而行善積德,這不是更積極嗎?

    佛光山的建設工程,從一九六七年五月十六日開始創建。我曾將工程計劃分為四個時期,每期五年,預計二十年完成建設。第一期完成的包括:東方佛教學院院舍、圖書館、齋堂、大悲殿、觀音放生池、寶橋、香光亭、龍亭、開山紀念碑、彌勒佛聖像等。第二期完成的有:頭山門、覺華園、果樂齋、西來泉、不二門、大慈育幼院、朝山會館、大智殿、接引大佛、佛光精舍等。

    至今,除了完成上述工程,去年十二月,大雄寶殿落成,東西兩邊的回廊建築,將之定名為“東禪”、“西淨”。目前本山第三期工程的朝山會館別館、普門中學校舍、活動中心、環山道路、萬壽園、佛教文物陳列館(今寶藏館),相繼完成後,就等著第四期工程的開展。加上台北普門寺、高雄市普賢寺等,也都在積極施建中。另外,在善化也設立了“慧慈幼兒園”;受托接管的圓福寺,三月在佛光山召開的信徒會員大會,參加者近萬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