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眾中的一個:星雲大師談包容智慧

生命的價值是對人有用(2/5)

    ——《當代人心思潮·自然與生命》

    14

    佛教淨土宗稱死亡為“往生”,既是往生,就如同出外旅遊,或是搬家喬遷,如此死亡不也是可喜的事嗎?所以,死亡隻是一個階段的轉換,是生命托付另一個身體的開始。因此,死亡不足懼,麵對死亡,要順其自然、要處之泰然。

    ——《迷悟之間·生死泰然》

    15

    死亡不足畏懼,死亡以後就像移民一樣,到了另外的國家。隻是我們有生存的資本嗎?隻要我們有功德法財,即使換一個國土,又何必害怕不能生活呢?

    ——《迷悟之間·生死泰然》

    16

    生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即使是佛陀,也要“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人生世緣已了,隨著自然而去;重重無盡的未來,也會隨著因緣而來。能把生死看成如如不二,生又有何喜?死又何足為悲呢?

    ——《迷悟之間·生死一如》

    17

    人之懼死,就是認為生可見,死是滅,所以滅之可悲也!其實,人的生命如杯水,茶杯跌壞了不可複原,水流到桌上、地下,可以用抹布擦拭,重新裝回茶杯裏。茶杯雖然不能複原,但是生命之水卻一滴也不會少。

    ——《迷悟之間·生死一如》

    18

    生與死是人生兩大課題,也是一般人難以解開的謎。當初佛陀出家證悟的,正是解答這兩大謎題的真理。今日人間佛教,也不外乎解決生、死兩大問題。生,就是養與教;死,就是喪葬事宜。依佛法的觀點來看,生不足喜,死亦不足悲,唯以莊嚴的心態麵對之。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藍圖》

    19

    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佛教認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死並非生命的結束,隻是另一場輪回的開始,故說“生死一如”,要我們看淡生死,進而勘破無常。

    星雲語錄

    人之懼死,就是認為生可見,死是滅,所以滅之可悲也!其實,人的生命如杯水,茶杯跌壞了不可複原,水流到桌上、地下,可以用抹布擦拭,重新裝回茶杯裏。茶杯雖然不能複原,但是生命之水卻一滴也不會少。

    ——《佛教叢書·儀製·喪葬禮儀篇》

    20

    有人提倡安樂死,認為人在病重的時候,與其讓他痛苦地活著,不如幫他打一針,讓他免受病苦的折磨。佛教是個以慈悲為本的宗教,對於“安樂死”雖不絕對否定它,但也不斷然肯定它。佛教認為,對於每一個生命都應本著愛心、慈悲心,讓他健康地存在。萬一不得已而必須施以“安樂死”,如果確認是出於慈悲心,是為了不忍病人受苦,也沒有什麽不對,重要的關鍵在於是否以慈悲心為出發點。

    ——《人間佛教係列·人生與社會·佛教的道德觀》

    21

    人在臨終時,特別關心死後的去處,因此,佛教的淨土思想、三世輪回、生命不死、因果業報等道理,此時都成為病人與家屬最佳的心靈救護。

    ——《普門學報·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22

    佛經說,人活在世上,好比烏龜背著軀殼一樣,負擔沉重,行止笨拙,而死亡就是脫離了這個沉重的軀殼,轉化成有形的生命。因此,當人臨終時,應該告訴他,死亡不是消滅,也不是長眠,更不是灰飛煙滅,無知無覺,而是走出這扇門進入另一扇門,從這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經由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裏。

    ——《佛教叢書·儀製·喪葬禮儀篇》

    23

    信仰佛教並非就沒有生死問題,而是要人勘破生死!生和死如影隨形,不僅凡人生了要死,死了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信仰佛教的人雖然一樣有喜怒哀樂,一樣有生死問題,但是學佛後能認清生命的實相,就有力量麵對生死的各種問題。

    ——《普門學報·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24

    過去一般人學佛,都是希望能“了生脫死”。所謂“了生脫死”,能夠透視人生的真相,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當下活得自在,這就是“了生”;能夠認識死亡後的世界,對未來充滿信心與希望而無懼於生死、超越生死,這就是“脫死”。若能進一步幫助別人認清生死實相,同樣解脫自在,就叫作“自覺覺他”,就是大乘菩薩道的實踐,也是人道的完成。

    ——《普門學報·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25

    在古老的觀念裏,生之可喜,死則可悲。當人之生也,弄璋弄瓦,百般慶賀;一旦撒手人寰,呼天喊地,悲泣萬分。其實,人出生時,就注定死是必然的結果。所以,人之生也,都要死亡,又有何可喜?人之死也,如冬去春來,又有何可悲?生死一體,生了要死,死了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環不已。

    ——《迷悟之間·生死一如》

    26

    佛門對於“死”,有一套情理兼顧的處理方法:

    (1)在病重時,登門探病,與病者及家屬談論佛法,安撫身心,也可誦經祈福,作懺消罪。若因此康複,則前往道賀,並且觀機逗教,舉事證理。

    (2)在臨終乃至往生時,為其助念,使之安然離去。

    (3)往生之後,七七日內,乃至出殯送葬,家屬可為亡者誦大乘經典,增添功德以為往生資糧。

    ——《普門學報·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27

    有關喪葬禮儀,應注意下列幾點:

    (1)不要虛榮:現在的人遇到喪葬事宜,常以虛榮心處理,要做得比別人奢華,實在不必要。其實,尊重亡者的心願,才是最重要的。

    (2)不要鋪張:喪葬事情,不講究有多少樂隊、多少花車,莊嚴、肅穆勝於吹吹打打。尤其這是個人家庭的事,何必勞師動眾。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