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眾中的一個:星雲大師談包容智慧

生命的價值是對人有用(1/5)

    1

    生命的價值就是“愛”,生命的意義就是“惜”。有愛,就有生命;有愛,就有生機;有愛,就有存在;有愛,就有延續。生命不是出生以後才有,也不是死亡就算結束;生命是無始無終,生命是無內無外。生命是活力,是活用,是活動;生命要用活動、活力、活用來跟大家建立相互的關係。例如,雨水灌溉樹木叢林,樹木叢林也能保護水分;人吃了萬物後排泄成肥料,肥料又再成為萬物的養分。生命是相互的,是因緣的,想獨存,想個己,那就沒有生命了!

    ——《普門學報·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2

    生命之所以有力量,在於能為生命留下曆史,為社會留下慈悲,為自己留下信仰,為人間留下貢獻。因此,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指導學生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活出生命的尊嚴,如何創造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佛教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增進人生的真善美,在於懂得永恒的生命。人的色身雖然有老死,但是真實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薪火一樣,賡續不已。因此,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壽命的久長,而在於對人間能有所貢獻、有所利益。

    ——《普門學報·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3

    生命實在是一種無價之寶,對所擁有的東西,應心存感恩、感激,尤其是健康的身體。

    ——《星雲日記》

    4

    佛教徒對“生命”的定義,不在於表相上是動物、是植物的區別,而在於有無心識反應。例如,雞、鴨,我們要殺它,它會有心識反應,會恐懼害怕;我們吃青菜、蘿卜,它隻有物理的反應,沒有心識反應。就以一般人都會有的同情心來說,摘取一片植物的葉子和殺死一隻動物的心情,畢竟還是不同的。

    ——《普門學報·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

    5

    佛陀重視大我的生命,他以眾為我,曾說:“我是眾中的一個。”佛陀深知有形的軀體總會朽壞,因此,他把有形、有限的生命融入大化之中,用無形的法身慧命來照顧眾生。所以,佛教的生命能普遍全體,不僅普及一切人、一切動物,所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甚至“闡提也能成佛”。

    ——《普門學報·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6

    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雖然主張對任何微弱細小的生命都要尊重,但是我們每天總在無意之間傷害很多生命而不自知,如呼吸時空氣裏沒有微生物的生命嗎?茶食之間沒有微小的生物嗎?甚至打針、吃藥、開刀,火葬、土葬,難道沒有傷害寄附我們身上的生命嗎?隻是當下我們並沒有“殺心”。因此,在修養上,我們縱有殺生的行為,也不要有殺生的“心業”;縱有傷害物命的行為,也要對不慎殺害之生命生起慚愧之心,並深深懺悔,這就是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

    ——《普門學報·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

    7

    佛教認為控製我們命運最大的力量是“業力”。所謂業力,是指行為的影響力:一個人身、口、意的造作有善有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此,古德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業力雖然能控製我們的命運,但是控製業力的卻在於我們自己。如果能夠改善自己的生活,不造惡業,廣植善根,我們的命運必定是光明平坦的。

    ——《佛教叢書·教用·佛教與命運》

    8

    佛教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雖然重視過去的命運,但是更注重現在和未來的命運。因為過去的宿業已然如此,縱然再懊惱,也無法追悔,但是現在和未來的命運卻掌握在我們的手裏,隻要我們妥善地利用每一刻真實的現在,前程仍然是燦爛的。因此,佛教主張不沉溺於過去命運的傷感之中,而積極追求未來充滿無限希望的命運。

    ——《佛教叢書·教用·佛教與命運》

    9

    佛教對社會有什麽貢獻?姑且不說其他,隻要社會中有一人守五戒,則一人健全;一家守五戒,則一家健全;一個機關守五戒,則一個機關健全;一個縣市守五戒,則整個縣市健全。推而廣之,對社會國家就有無量無邊的貢獻。

    ——《人間佛教係列·學佛與求法·十數佛法》

    10

    佛教除了對人權的維護,更進一步重視“生權”的平等。佛教主張“眾生皆有佛性”,把一切眾生都看成“未來佛”,恭敬尊重每一個生命的權利。由於佛教提倡“生權平等”,自然跨越國界的藩籬,而能“天下一家”;自然泯除同異的分歧,而能“人我一如”。

    ——《佛光教科書·佛光學·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

    11

    生命是一門艱深難懂的學問,盡管生命深奧難懂,但是分析起來不外乎“生”與“死”兩個課題。佛教非常正視生死問題,佛教其實就是一門生死學,如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就是解決生的問題;阿彌陀佛“接引往生”,就是解決死的問題。佛教不僅解答生死問題,佛教更是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佛教倡導惜緣、惜福、惜生、惜命,佛陀對一切眾生的慈悲愛護,載之經典,處處可見。

    ——《普門學報·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12

    生命不是臨終的時候才需要關懷,活著的時候就要給予照顧。甚至臨終關懷也不是隻對臨命終病人所做的醫療照護,也是對廣大社會大眾施以一種廣義的死亡教育,讓人正視生死問題,而不是一味地逃避不談。因為有生必然有死,死前的臨終一刻是每一個人必然要麵臨的,既然人人都或早或遲要步入不同性質的臨終期,就應該早做準備,尤其是精神與生理上的準備。

    ——《普門學報·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13

    生,是因緣生;死,是因緣滅。從聖義諦來看,無生也無死。自然就像一個“圓”,好因帶來善果,壞因遭致惡果,因果相續,無始無終。無量劫以來,生命在自然循環下曆經千生萬死。死固然是生的開端,生也是死的準備,所以生也未嚐生,死也未嚐死。如薪盡火傳,生命之火不曾停息;如更衣喬遷,生命的主人仍未嚐改變。所以古來的高僧大德大事已明,生死一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