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眾中的一個:星雲大師談包容智慧

責己要嚴,待人要寬(4/5)

    ——《往事百語·皆大歡喜·語言要像陽光、花朵、淨水》

    36

    今後我們的努力方向,除了要把生存的國家,莊嚴成為人間天堂、人間淨土之外,更要進一步將內心也淨化成人間天堂、人間淨土,從內心展現淨土的清涼,讓人間充滿淨土的極樂。

    ——《人間佛教係列·人生與社會·從天堂到地獄》

    37

    人人能發光發熱,是一盞能照耀的明燈;人人心中有一方淨土,能夠長養淨蓮;人人做一個好義工,開發內心的能源。將自己化為人間的一股暖流,為人們帶來溫馨和樂,為國家帶來光明安泰。

    ——《人間佛教係列·佛光與教團·怎樣發展佛光會》

    38

    未來的世界,如果大家守道德、講仁義、重因果、能結緣、有慈悲,社會一定會慢慢進步到和極樂世界一樣,要什麽就有什麽,一點兒都不缺乏。

    ——《人間佛教係列·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看未來的世界》

    39

    我們不要輕易因為環境的轉變,而令心不能安住。花開花謝不強求,要隨緣,春夏秋冬四時更替,隨其變遷不執著。將心安住在慈悲、滿足、信念上,自然不會因外境的轉變而不能安住。

    ——《星雲日記》

    40

    身居山林,心如鬧市,還是不得安住的。唯有無住生心,隨緣自在,才能過著充實法喜的日子。

    ——《星雲日記》

    41

    我們信仰佛教,就要有如同佛一樣的心量。佛的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是整個法界;佛說的時間,不是今年、明年,是無量阿僧祇劫;佛所說的人,不是隻有我們中國人或外國人,是除了“人”以外,還有一切眾生,所謂“胎生、濕生、化生、卵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三界之內,四生九有,所有無量無數的眾生。我們要把心胸擴大,將世界視為我們心內的世界,將眾生視為我們心內的眾生,一切的宇宙萬有,都是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個人雖然渺小,但是我們的真如佛性、我們的心,可以包容整個虛空,包容整個世界。

    ——《如是說》

    42

    一件事是世俗的行業,還是佛法的淨行,完全要看心的一念是牛屎還是蓮花?

    ——《星雲日記》

    43

    凡事隻要在心甘情願下,工作起來不但不覺得累,反而會很快樂,因忙中無是非、忙中無煩惱,忙的定義是快樂。

    ——《星雲日記》

    44

    忙,像銳利無比的慧劍,斬斷妄想葛藤;忙,像點石成金的手指,化腐朽為神奇。修道者,要用忙來開啟本具的潛能,用忙來發掘本有的寶藏,而不是忙人我、忙煩惱、忙名利、忙逃避。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星雲語錄

    我們不要輕易因為環境的轉變,而令心不能安住。花開花謝不強求,要隨緣,春夏秋冬四時更替,隨其變遷不執著。將心安住在慈悲、滿足、信念上,自然不會因外境的轉變而不能安住。

    45

    世間上,有一些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越是清閑疏懶,越是精神萎靡,暮氣沉沉;但也有的人每日東奔西跑,忙碌不堪,卻越忙越有活力,越忙越是精神煥發,生機盎然。可見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忙碌勞動,更是身心最滋養的肥料。古代禪門百丈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臨濟禪師的“栽種鬆樹”,道元禪師的“曬香菇”,不但是修行,其實也是最佳的養生之道。

    ——《迷悟之間·增加營養》

    46

    過去,佛教常常給人一種消極、悲觀、厭世的錯覺,而深山苦修,也導致佛教積弱不振。佛陀雖然慈悲教誡世間是苦、空、無常,但他同時也指示對法樂喜悅的追求。因此,現世悲苦的實相,不足以代表佛教,佛教的真相是禪悅與法喜。佛教有慈悲喜舍的內容,有利樂人間的聖道,有極樂淨土、琉璃世界的美妙悅樂。

    ——《當代人心思潮·歡喜與融和》

    47

    佛陀八十歲時脊背疼痛,仍在各地行腳度生,弟子們請他休息,甚至還懷疑,佛陀為什麽會生病呢?佛陀回答說:“就如老舊的車子壞了,即使再怎麽修理保養,也無法永久。天地萬物,有生就有滅,誰也逃不了這個定律。人間心物和合的身體是有為法,有為法是無常的,這是真理,我佛陀的應身能違背真理嗎?”佛陀的法音,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名言,一個人真能體會“世間無常”,必定會有快樂的人生。因為“無常”,世事變幻,所以,人生不是定型的。生會滅,滅會生,除非超越世間,不然都會在生滅中流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