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臣

039 插曲(2/3)

    (5),明顯是想象類型、沒有傳說依據的一些所謂龍,屬於文學龍類,一般出自《述異記》。

    虺(huǐ):所謂一種早期的龍,《述異記》:“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出土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應龍:有翼的龍稱為應龍。據《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這是想象,屬於文學性質的。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

    蜃龍:蜃棲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樣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種。蜃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就是從口中吐出的氣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幻影。這些幻影大多數是亭台樓閣,是誰都沒見到過的豪華,從窗口裏可以看到穿戴華麗的貴人們在活動。這就是常說的海市蜃樓。

    (6),乘龍:文獻雲:“黃帝乘龍戾雲,順天地之德;顓頊乘龍而至四海,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帝嚳春夏乘龍,秋冬乘馬。執中而獲天下”。

    這段史料又介紹了“黃帝”、“顓頊”、“帝嚳”乘龍而遊世界的事情。其次,關於古帝“乘龍”的史料,還在《韓非子》、《史記》、《列仙傳》等古籍中有所記載。

    《列仙傳》說:“騎龍者,於池中求得龍子,狀如守宮,十餘頭,結廬而守養之,龍大稍去。後五十餘年,水壞其廬。一旦,騎龍來。陵陽子明者,好釣。釣得白龍,子明服食。……三年,白龍來迎。馬師皇,黃帝馬醫。有龍下,垂耳張口,師皇針其唇,飲以甘草湯而愈。後一旦負皇而去。陶安公者,六安鑄冶師也。一日……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冶與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龍。’至期,赤龍來,安公騎之,大雨東南,上而去。呼子先者,漢中關下卜師也,老壽有餘年,……子先持一嫗,嫗得而俱騎,騎乃龍也,上華陰山”。

    《史記·封禪書》又雲:“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7),特征:角似鹿,頭似駝,嘴似驢,眼似龜,耳似牛,鱗似魚,須似蝦,腹似蛇,足似鷹。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龍的形象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螣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虯[qiu囚]龍,無角的叫螭龍。(均見戰國·屈原《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戰國·屈原《天問》王注)。

    在中國商周戰國青銅器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不同種類的龍。有說龍像狗像牛,《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的腹,魚的鱗,虎的腳掌,鷹的爪子。有鱷魚說、晰蜴說、馬說等等。

    《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漢代畫像石中常見馬首鱗身之龍或身生雙翼之龍,龍在漢代具有各種意義,如漢代銅鏡銘文有:左龍右虎辟不祥。起到辟邪的作用。

    《白虎通》則曰:德至鳥獸則白虎到。這裏則表現了統治者的施與百姓的恩惠。

    《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複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