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圖書9

15. 寶寶的心理教育(1/5)

    1.讓孩子學會關愛別人

    我們共同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裏,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一直被周圍的人愛著,他們都是在濃濃的愛意下包圍著,家長們小心謹慎的嗬護他們的心肝寶貝,好象把世間全部的愛都給他們還不夠似的。

    孰不知這樣的愛會讓孩子光知道索取而不懂得回報。如果是那樣我們的社會就太可怕了,如果我們的社會沒有愛就如同大自然沒有色彩和鮮花一樣,我們就要教孩子如何關愛別人。

    要讓孩子學會同情弱者,在成人的幫助下去學會關心別人。比如:在學校裏老師要教育學生互相幫助和同學們一起玩玩具,不爭搶,知道有好吃的和大家分享。在街上遇見一個殘疾人,成人可以給孩子一點兒零錢,讓孩子去遞給殘疾人,不能裝做視而不見的態度,因為我們就是孩子的榜樣,要家園共育讓他們在被愛中學會什麽叫愛。

    不少父母看上去很愛孩子,但他們的做法不是理智的愛,而是溺愛。目前,獨生子女家庭中溺愛成型為家庭教育中的主要類型,父母寧願把已經盛入自己碗裏的菜再揀出來給孩子,有的孩子還真的誤以為父母喜歡吃魚頭呢。整日幫孩子做那,不讓他自已動手,吃穿用玩有求必應,孩子要什麽給什麽。有些家長害怕自己孩子摔著、碰著或被其他孩子欺負,平日不讓他出門與小朋友玩,甚至常常關照孩子變得任性、自私、孤獨、易發脾氣而又無能,隻知享受和索取,不知付出和給於。

    家庭是幼兒成長的沃土。父母是第一位教師,孩子的性格、品行、智能、習慣首先在家庭中養成。父母首先要作榜樣,經常想到別人。因為孩子學會有愛心並不受任何人的命令,而是平常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的結果。父母和祖父母、鄰裏之間關係密切、相互尊重、相互關心,孩子置身於這樣一種和睦、融洽的氛圍中耳儒目染,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養成尊老愛幼的品行,訪效長輩關心他人、幫助他人。

    利用節日對幼兒進行愛的教育。像這次過新年,我們便教幼兒參與自製賀卡的活動,讓孩子親自把賀卡送給想送的人,講一句祝賀語、幫幫長輩做一件小事。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學會體諒父輩的艱辛,要尊敬長輩。使幼兒從小養成尊老、敬老的良好品德結合發生在身邊的事,隨時對幼兒進行愛的教有。

    家園一致,共同為孩子營造愛的空間,孩子的愛心不是靠強行灌輸而在一夜之間培養出來的,更不是用沒有原則的,失去理智的溺愛換來的。它是通過自然而然的模仿,潛移默化的滲透而逐漸形成的,是一個從外在到內在,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幼兒園和家庭都是重要的愛心培養基地,父母、老師是最直接的愛心播種者。對孩子們的愛心教育,千萬不能一頭鬆一頭緊,老師這邊緊,家長那邊卻順其自然,那樣,一切努力都會付之東流。所以,老師必須要求家長配合,共同為幼兒營造愛的空間。

    從愛護玩具和動植物開始,啟迪孩子的愛心。對幼兒的愛心教育可以從細小的事情做起,幼兒有許多玩具,這些玩具是幼兒最親近最自然的夥伴,幼兒的年齡特點會給予這些玩具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可以引導幼兒用和善的態度對待這些玩具夥伴,和它們做朋友。有時幼兒會不愛護玩具,亂扔亂放,就對他們說:“你們把積木娃娃摔疼了,快抱起來摸摸它,把它送回自己的‘家’,要不然它們會想媽媽的。”幼兒都有想媽媽的經曆,就很同情積木娃娃,不再亂扔亂放。

    春天,我帶領孩子種植些花草,鼓勵孩子為花草澆水、鬆土,看到自己養的花草長高了、開花了、結果了,孩子們都很高興。在種植活動中孩子們初步體驗到了勞動收獲的喜悅,也學會了愛護草木。平時,我還經常帶孩子觀察大自然,引導他們親近周圍的動植物,看看花兒什麽時候開,聽聽鳥兒怎樣叫。由於幼兒與動植物有天然的親近感,這樣的愛心教育就更為自然、更為有效。孩子們在這樣的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學會關心愛護別人。

    通過幼兒園的分享活動,讓幼兒在實踐中塑造愛心。與小朋友分享好吃好玩的東西,對別人說一些關心體貼的話,同情並幫助有困難的人,不計較別人的過錯,對別人能夠寬容和謙讓,幼兒的愛心就是通過這樣一次次的行為模仿和強化而逐漸形成的。午睡後吃小餐時,請幼兒發食物,鼓勵引導他們把大的好的先發給別人,小的留給自己。玩玩具時,表揚那些和小朋友們分享玩具的幼兒。教育幼兒在家裏給爸爸媽媽拿東西,給客人讓座,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讓幼兒在這些活動中品嚐到做了有益於他人的事而帶來的喜悅。

    借助藝術作品和媒介培養幼兒的愛心。對於幼兒的愛心培養來說,移情訓練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可以借助於動畫片,故事等媒介的力量,引導孩子觀看以關愛、善良、正義等內容為主題的作品,多給孩子讀一些以互助友愛為主題的童話故事,還可以把孩子身邊發生的事編成故事講給孩子聽,熏陶培養孩子的愛心。

    為人師表,給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父母是幼兒最喜歡模仿的對象。因此,在有意識地孩子進行愛心教育的同時,父母更要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言行來對孩子起示範作用。

    2.換位思考

    同情情感是同情行為的內在動機,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喚起幼兒內在的情感體驗。首先,我們應該以身作則,對需要幫助的幼兒給予安慰和關懷,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其次,其次,我們還可以設計些例如:“他摔倒了”、“他為什麽哭”、“我們幫助你”、“小魚怎麽了”等教育活動,運用角色轉換、移情等方法,引導幼兒體驗當自己處於他人的情境時的情感、願望。例如,如果你生病了,你希望別人怎麽做;如果你摔倒了,你希望別的小朋友怎樣對你;如果你不會做遊戲或做不好,你希望別的小朋友不理你、笑話你,還是幫助你。從而讓幼兒更好的體驗、理解別人的情感,知道自己在別人需要幫助時應該怎樣做。可以引導孩子如果你是某某的話,被罰站在衛生間裏你會感到怎樣?被懲罰不吃點心你心裏會不會難受?一連串的換位提問會引發他們的換位思考。也就是所謂的移情,能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移情能力是幼兒心理成熟的標誌,才會自我排解幸災樂禍的心理,從而激發幼兒的同情心。利用情境表演,讓幼兒學會換位思考,增強自我控製意識。

    幼兒由於自我中心化傾向較強,他們往往更多地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他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而且,幼兒的不自控行為常常會伴隨著產生一些不良的後果。我們經常利用情景表演,如讓幼兒來扮演老師或其他幼兒,而老師來扮演插嘴的幼兒,讓幼兒親身體驗和感受隨便插嘴行為對他人所造成的影響,幫助幼兒逐漸學會換位思考,這樣一來,幼兒就會有意控製自己,減少上課隨便插嘴的行為。

    讓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學會換位思考,減少生活中矛盾和摩擦,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3.教孩子要勇敢的麵對挫折和失敗

    幼兒追求成功的目的,在於取悅家長。所以,家長應及時給予表場和鼓勵。否則,會使他們希望獲得讚許的心理要求落空,產生“做好做壞一個樣”的錯誤認識。

    獎勵以精神鼓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他們隻要能得到口頭表揚,心理上就會得到滿足。及時、正確的獎勵,有時也會強化幼兒產生沾沾自喜、高傲自大、忘乎所以甚至不思進取的心態,要防止他們被誇獎聲和讚許的目光所包圍,或獲得過多的物質獎勵而產生畸形的滿足感,懶於進取和努力,從而削弱進取意識。所以,家長要觀察幼兒的心態和行為表現,發現苗頭,及時教育,消除其驕傲自大等不良心態。

    當幼兒“失敗”時,應多鼓勵多督促,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教會他們一些簡單的技能,鼓勵他們不要灰心,要提高自信心,使之認識到“失敗是成功之母”,讓其樹立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信心。任何不恰當的責備、數落、謾罵、鄙視都不可取,因為那樣隻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削弱自信心,不利於其心理健康發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