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民”與教民

第二節 義和團政治意識的走向(5)(1/2)

    “扶清”之“扶”有“扶助”、“匡扶”、“扶起”之意,扶者是義和團,被扶者為清朝,兩者有主從聯盟的意思。“扶清”意識的來源之一,應該是戲曲中的那些挽狂瀾於即倒,扶社稷於將傾的古代忠臣良將。這些人由於對朝廷的扶保之功,都有特殊封號與榮譽,象呼廷丕顯被封為“雙王”,薛仁貴被封為“一字並肩王”等等,義和團顯然以類似的大功臣自居,往往迫不及待地自行“封賞”起來,有的自封為“九幹歲”,有的自封為“一字並肩王”,更多的人則自行穿起所謂皇封的“黃馬褂”。他們承認朝廷的權威,但自認為是朝廷離不開的擎天柱。

    “扶清”有時還意味著,義和團心目中還有另一個有別於朝廷的權威中心,所謂“吾團民隻知有祖師之命,不必問朝廷之命”。北京義和團在與端郡王載漪發生爭執時說:“王所尊者皇上,我們遵者玉帝。”。也是這個意思。這種借神權來對抗皇權的現象,在義和團運動中屢見不鮮。這裏民間教門邊緣性信仰的多年熏陶,無意識中起了作用。義和團一般不自承是食君之祿的臣子,象張德成抗命裕祿時所說的那樣,“吾非官吏,何得以總督威嚴淩我耶!”。他們時而為“義民”,時而為“神兵”,正是心中隱隱然有另一個中心存在。雖然義和團有兩個權威中心,但是他們所作所為卻盡量為了維護朝廷這個權威,即使是抗命端郡王,也是為了殺“漢奸”(納成),正因為如此,義和團才有如許扶保的自負,迫不及待地自命為功臣。

    “扶清”還是因為清朝快要崩潰了,官吏官兵不中用,隻好靠老百姓的力量,“咳咳咳,那裏有人才,一班贓與汙,競罷(把)清朝弄壞,不料洞門大開,吾等暗使文武材,感動人心槍刀排,扶保大清不壞。可喜天子不受害,官敗民不敗。自帶口糧來,除國之大害,”這種“官敗民不敗”“扶保大清不壞”的意思,據說直隸阜城義和團首領晤修和尚也曾講過。一次晤修聚眾講話,“指著旗說是扶清滅洋。怎麽扶清呢?清兵自光緒二十年被日本打敗了,清兵怕死,不戰而退,各國會議瓜分中國。現在咱們受教民的氣,若瓜分了中國,洋人進中國,咱們更受不了了。但是中國無兵還有民,中國人多,若能團結一致,就能扶起已倒的清,滅掉來中國的洋。”這段記載可能有傳敘者和整理者附加的意思在內,但“朝廷即倒,民眾來扶”卻是義和團扶清意識的應有之義,所以近似的意思還是可能出自晤修之口的,義和團的確是將自己視為挽救危局的最後依仗和“文武之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