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民”與教民

第三節 其他渠道:家庭、宗教、街巷傳播(2)(1/2)

    這兩大塊宗教都在農村進行自己的宗教活動,所不同的是前者活動是公開的,而後者則是半公開或秘密的,其完全公開的活動雖然也存在於某些地區,但不多見。農民接受宗教教育,主要是通過它們的活動,其一為宗教活動與儀式的渲染,如佛教的各種佛事懺會,道教的齋醮以及釋道合一的水陸法會和常見的祈雨活動。農家子弟廁身或旁觀這種活動時,其儀式、過程和氣氛會使其在耳濡目染中產生宗教或類宗教的感覺,前輩關於宗教的理念,也會在活動中得以體現。民間教門活動也有類似效果。一方麵,農民會感覺得到宗教的“怪異”,僧道的服飾,行為(經咒、焰火、符篆)使他們印象深刻,令他們感覺到這是迥異於他們日常生活的神秘事象;另一方麵,他們又感知到這種事象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他們甚至可以參予或者左右其活動,如置身迎神祈雨活動其間的人一般都會感覺到活動的三過程:娛神、敬神、罰神。先是迎神唱戲,討龍王的歡心,繼而苦行叩求,再則抬神(像)遊行,鞭打責備。整個過程就等於告訴你,神是為人所用的,能賄賂則賄賂,賄賂不成就來硬的。馬克斯·韋伯認為,農民試圖具體應用宗教以解決生活問題的傾向實在是非常現實,欠缺宗教專門家追求的倫理合理化和高層次的意義。而中國農民的這種宗教傾向恰恰是由他們的先輩與“宗教專門家”們的行為而固定化並傳續下去的。

    農民接受宗教教育的第二種途徑是宗教教義的各種名目的宣講,包括佛教的俗講,民間教門的經卷宣講以及各種善書與文學性極強的寶卷的傳播。

    入佛寺(庵)聽僧尼講因緣是農村中人接受宗教教義的一種途徑,以婦女采納此途為多。後來也正是因為此,其道不昌。

    善書,又名勸善書,是明清之際流行最廣,影響頗大的通俗性準宗教作品。當時坊間印刷量最大的就是善書,象各種陰騭文、玉曆、功過格之類。幾乎每個村莊都可以發現其蹤跡。其中也摻雜了某些儒學觀念,但佛教的果報與道教的善壽思想卻是相當濃重的。日本學者甚至說:“中國民眾的規範意識和宗教意識,集中地表現在善書之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