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民”與教民

第三節 其他渠道:家庭、宗教、街巷傳播(1)(1/2)

    除了上述兩種類型的文化和教育渠道外,農民的思想意識還受到其他教育途徑或者說文化形式的影響。在某些僻地山區,由於特殊原因既不能上學又不能看戲聽曲的農民,家庭與街巷傳播的影響,則會成為一種教育的主渠道。當然,這是極而言之的特例。不過,就是在正常情況下,家庭、宗教及街巷傳播也在農民的教育中占相當比重。

    一、家庭的教育與熏陶

    家庭教育是人的社會化的起點。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受家庭的影響是巨大的,對於道德感很強的中國人來說,一個人的品性好壞,往往被人歸咎於家教的有無與好壞。農民也是一樣,家教在他們眼中,與學校教育一樣,既意味著教,也意味著管,訓導加棍棒就等於中國農村的舊式家庭教育。當然,也存在著這樣一些農民,他們很少教子女做什麽,甚至很少開口對子女說話,犯了過失但有一頓拳腳而已。但是,這樣的農家子弟也會從父母兄弟姐妹的舉止言談,以及偶爾冒出諺言格言中受到教育,完成家庭階段的社會化過程,當然可能完成得不太好。

    所以,家教是每個人不可逾越的過程,除非沒有家庭。農民的家教有這樣幾項內容,一是生活生產技能教育,包括農活的訓練,日常家務的操作乃至商販趕集等等,這些事情多半沒有人教,主要靠子弟跟著大人做,邊做邊學,一般農家孩子很早就能嫻熟地掌握這一切,其中也有智愚高下之分。二是道德教育,即通過教導與打罰,讓子女知曉做人的規則與限製,培養羞惡心、道德感。三是人生哲理教育,即家長通過一些意味雋永的諺語、格言及故事,告訴子女做人的機智和取得成就的要則。四是特殊教育,即一些擁有特殊技能的人家以血緣傳承方式傳續其業,如醫生、獸醫、巫師、牙儈等,必須封閉地對子女傳授其本業知識與技能。

    農民的家教,比之於紳士是相當粗糙的,既無家訓家理格言懸之於廳,又要通過宗族網絡受紳士的指導。但是,農民也存在各自的家庭傳統,因而境況差不多的農家子弟,也一樣有著稟賦的差異和智愚、賢與不肖的區別。農民的家庭教育一方麵構成了進一步社會教育的基礎,同時也與社會與學校教育一起塑造了農民的心理結構與意識框架。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