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驚雷

第二百五十三章 綜合發展(1/3)

    以士兵的數量來考慮部隊戰鬥力的水平,這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要不怎麽有兵多將廣這句話呢!

    當然,這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能是絕對的錯誤。 Ww WCOM可這種方法也有弊端,良莠不齊的部隊需要的資源就大,而精銳混雜其中,便往往不能得到特殊的照顧,戰鬥時也容易被別人拖累。

    可從新七軍的擴充度、訓練方法,以及組織和裝備上看,卻會有不同的感覺。盡管整體戰力的提升是目標,但楊風也把資源向精銳傾斜。以特戰隊為例,為了化裝奇襲方便,幾乎全部都是日式武器,還配備了短槍,形成了長短雙披掛,整齊而又威武。

    但與大多數人的想法和判斷不同,特戰隊裝備日械是為了作戰方便,而新七軍的野戰精銳裝備的卻是清一色的國械。中正式、捷克造、屠倭電鋸,再加上霰*彈槍、榴彈射器、六零、1迫擊炮等等,起碼在子彈上實現了統一化,後勤保障比較方便有力。

    當然,限於槍枝的數量,全部製式化是不可能的。楊風也隻能在營、團單位內盡量將武器的口徑統一化。裝備日械的部隊就隻能使用兩種或三種槍彈,也配了捷克造和屠倭電鋸,後勤比較麻煩一些。

    正因為達不到統一化,連軍工生產也要有不同的子彈生產線。毛瑟彈,六五彈,駁殼槍彈,還要加上正在建造的突擊步槍彈生產線。後勤的壓力顯而易見,如果不是能得到戰區拔付的武器彈藥,恐怕軍工部門便要拋棄其他武器,全部生產子彈了。

    戰爭中,子彈是最基本的物資,沒有子彈,槍還不如燒火棍。楊風對此是極為重視的,也得到了大後方軍工技術人員的幫助。比如重慶第5兵工廠、第兵工廠的專家和工程師,對子彈生產線的建造幫助很大。

    當然,楊風提供的適應新工藝的機器圖紙和流程,以及改進增強型******配方,不僅提高了大後方兵工廠的生產技術的產量,並使槍彈的穩定性大為提高,且對槍膛炮管汙染和燒蝕大為減。

    技術進步,再加上抗戰時期的工作熱情,產生的效果是明顯的。重慶第5兵工廠,自三九年搬遷完畢開工生產,年產子彈量達到了三千三百多;兵工廠達到了五千四百多萬,都創造了最高的產量紀錄。

    而永城兵工廠的子彈生產量也在不斷地穩步提高,覆銅鋼板的工藝日漸成熟,化工產業的擴張,機器設備的不斷自造和購進,以及大量的工人,包括大量女工的招募,為此提供著展的基礎。

    所以,當楊風接到八路軍要購買或換購醫藥用品和武器彈藥的意向時,並沒有考慮太多,便提筆寫下了第一批物資清單。

    八路軍雖然也有軍工生產,也能製造子彈,但卻是複裝,且數量很少。

    正因如此,八路軍的彈藥奇缺,實在是沒本錢打什麽大會戰,甚至連抵擋鬼子的囚籠政策也力不從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