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驚雷

第二百零八章 堅守的準備(1/2)

    利民鎮老城是明朝弘治九年(1496年)重建的縣城,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曆史。麵積約兩平方公裏,後又將土牆改築磚牆;明清兩代,又對城牆多次修繕。城牆外有護城河,外又有護城堤,周長五公裏,堤高約七米,有四個關堤口,是然的阻擊陣地。

    如果詳細描述的話,護城河並不是一條連貫的圍城河,而是由四個獨立的湖構成。護城堤也是四部分,隻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正對堤壩的方向是大路和關堤口。這樣看的話,也可以把護城堤理解為外城牆,關口則是外城門。

    郭寄嶠舉著望遠鏡,站在城頭四下瞭望,護城堤上塵上飛場,無數百姓正在幫著軍隊構築工事、掩體。腳下的城牆也叮當作響,民工們在鑿著射擊孔。

    郭寄嶠趕到這裏已經有一了,本著謹慎的原則,在並不太熟悉情況的時候,他沒有提出什麽建設性的意見。同時,他對楊風等人已經擬定的作戰計劃也沒有什麽大的修改。

    當然,要意見完全一致,還不是這樣的。比如楊風並沒有如郭寄嶠和衛立煌所想的那樣大肆攻城掠地,而是集中兵力,對付日軍的反撲。要知道在當時,國軍與日軍還是很習慣於把地形目標作為勝利的標誌。整個豫東日軍喪失了主動進攻的能力,象寧陵、杞縣、睢縣等地,是很有把握攻而占之的。

    再比如楊風隻是命令佟支隊及所屬的遊擊部隊,以及聯絡新四軍和大別山桂軍襲擾津浦線,牽製徐州日軍的調兵數量和時間,卻沒有下令破擊蕭縣、永城、碭山段的隴海鐵路。

    這樣做,很明顯的目的便是要放日軍進來,不想因為鐵路中斷而使日軍把矛頭對準永城根據地。這可能有些自私,將使友軍部隊遭到傷亡損失,郭寄嶠在心中對此有些意見也是正常。

    但總體來,郭寄嶠認為楊風的計劃也是可行的。下圍棋中有先手的定義,先手又分“先中後”和“後中先”,楊風選擇的“後中先”在表麵上好象暫時落了後手,但留有後續手段。如果是“先中後”的話,就是先攻弱敵所據的縣城,再忙活著調兵與東來之敵較量。

    至於具體的作戰戰術,郭寄嶠得承認,楊風的打法是很狡滑,很先進,並且是很自信的。

    依虞城固守,雖然兵力不少,郭寄嶠卻相信,很少人會有這樣的膽量和自信,盡管這隻是誘使日軍分兵的一個手段。

    而在護城堤上構築的工事掩體,也讓郭寄嶠十分佩服。平整一麵成陡坡,壩上挖溝成戰壕,戰壕再挖出一個凹形,成為單人掩體。這樣,即使炮彈落進戰壕,彈片殺傷的效果也降到了最低。重機槍和戰防炮的掩體則挖得更深,修得更加堅固,上麵用拆卸下來的鋼軌覆頂,又蓋上了厚厚的泥土。而堤壩的反斜麵也構築了藏兵洞。

    特別是四個最為重要的關堤口,不僅用土堆出了類似操手牆的工事,兩側堤上的兵力和武器也密集而犀利,形成的交叉火力令人膽寒。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